积极心理学(3):积极认知和积极人格
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精神卫生科
杨 红 任 燕
(本科生教材内容,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年)
(三)积极认知
1.乐观
乐观研究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把乐观看作是气质性乐观,它是对未来的总体期望,认为好事比坏事更可能发生,在面对困难时会坚持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目标,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尽力去实现目标。另一种把乐观看作一种解释风格,即把消极的事情和体验归因为外部的、暂时的和特定的因素(比如化学考试成绩差,是因为这次考题出偏了、自己昨天感冒了),把好的事情和体验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比如成功完成一项工作是因为自己有能力、一贯干的好)。
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角色榜样、父母鼓励乐观的程度决定了孩子乐观的形成和发展。成年人的乐观和好的家庭生活、体育成绩、学业成就、职业适应及心身健康等密切相关。
2.希望
希望包括了能力和动机,能力负责规划达到目的的途径,动机负责沿着途径推进。当拥有足够的动机和有意义的目标后,个体就会受目标的牵引而生成达到目标的途径。
希望在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时有着很大的作用,对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拥有希望的人更有目标、更坚韧、也更容易获得积极的情绪。希望与乐观密切相关,是预测身心健康的重要变量。
(四)积极人格
1.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家对美德和性格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发展出了VIA性格优势分类(VIA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 Strengths),提出人类本性中有6种核心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人道、正义、节制和超越),其分别对应24种性格优势(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开放头脑、洞察力、真实、勇敢、恒心、热忱、友善、爱、社会智力、公平、领导力、团队合作、宽容/怜悯、谦虚、审慎、自我调适、欣赏美和优秀、感激、希望、幽默、虔诚)。测评得分最高的5个优势代表了每个人最为突出的积极特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优势,如果善于利用这些优势,人们将会最大限度地增进自己的幸福体验。
2.积极自我
积极心理学关注自我的正面定义和描述,比如自尊、自我效能感、有效应对和问题的解决等。William James将自尊定义为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和评价,是个体实际成就与抱负的比值。
高自尊的人接纳并尊重自己。高自尊与父母稳定的权威式教养方式有关,当父母可以同时接受儿童的长处和短处、并帮助他们设立一种可能达到的标准时,当儿童得到温暖和尊重、可以有机会和父母讨论问题时,儿童可以发展出高自尊。如果父母运用积极的问题解决方式应对挑战时,儿童也会模仿。
高自尊与积极情感、适应能力、自主性、内源控制、恰当的目标设置、强的自我知觉、很少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个人职责的完成、有效处理应激等有关。
自我效能感是我们对自己有效地组织和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的主观评价,也即对自己能力的评价。高自尊和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适应力的发展,使个体有更多的积极情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