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杭中心小学市级课题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创新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 ||
记录人 | 虞丽华 | 学习时间 | 2018.10.12 |
标题 | 无痕德育的基本原则
| ||
主要
内容 | 至柔至弱的水怎样才能滋润万物呢?《老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径: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48章)“为道”不同于“为学”,德的修炼和培育需要尽量去除人的作为和奢望,达到“无为”的境界。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没有刻意之为或者逆道之为,是摈弃德育世俗功利化的顺势之为和无痕之为。做到德育无痕需要德育者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见素抱朴。水滋润万物但不是为了争名利、图回报,泽被之行为不受功利之心左右成为永恒的自觉。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就是要保持平凡朴实,减少私念欲望,“涤除玄鉴”,这是为政为人的根本。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81章)“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第49章)我们的德育者抑或为了各类名优评比、抑或为了辅助学业突破、抑或为了应付督导检查等等,学校、教师以至家长往往赋予德育短视的私欲和功利;在德育价值功利化的指引下,德育演变成简单粗暴的突击推进,用时断时续的德育措施剪切学生的违规之举。德育是一件长期长效的工作,有其自身的育人价值,需要德育者存心淳朴地等待学生德性的良性发展,让德育的甘泉静静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灵。老子断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13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自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坦荡之心,光照日月! (二)自化自成。外施性的德育面临的问题是它难以进入到儿童心灵深处,因而低质低效。儿童对自身潜能和价值的自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的、交往的人格,使自身自信、高雅而积极,并克服自身的弱点,使自己的道德意识变得更加坚强。老子反对显性的“外施性德育”,非常重视人的自化自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37章)德育过程是学生德性良性变动的生命过程,生命过程不仅表现为外在的形式,更体现在内在的精神运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行不言之教”不意味着德育者的无声,而是强调德育者不要进行强制性德育灌输,要通过学生心灵的体悟实现德性的提升,促成学生德性的内在发展,于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17章)老子自化自成的思想与儒家提倡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心心相通的。 (三)道法自然。老子德育修炼思想有其本体论依据,他认为生命的动力来自于生命内部而不是其他附加于生命之上的东西,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法”是比喻词,其义是“类同于”、“合”的意思。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的“一”即是“道”,是生命自身生成的规律性。良好的德育莫过于对生命自然本性的尊重,德育的动力来源于学生生命本身,学生的天性应该成为德育者德育行为的基本依据。在实际发展中,学生性格可能是内秀的,也可能是张扬的;学生能力可能管理见长的,也可能是埋头实干的;学生思维可能是标新立异的,也可能是循规蹈矩的;德育者不必刻意规定学生的德育路径,只需要尊重学生内心的需求,顺着学生的天性并适时加以引导。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习惯于预先设立一个所谓的“好”的标准,然后让全体学生违心地去迎合它;或者要求全体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德育路径,成为社会公认的“标准件”。我们的德育常常是“无人”的德育,背离学生成长之“道”,德育的目标则是使学生不成为自我、失去自我。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倡导“道法自然、顺乎天性”,正如冰心所说:“让孩子象野草一样自由生长。”
| ||
心得 体会 | 《老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径: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48章)“为道”不同于“为学”,德的修炼和培育需要尽量去除人的作为和奢望,达到“无为”的境界。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没有刻意之为或者逆道之为,是摈弃德育世俗功利化的顺势之为和无痕之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