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17年3月27日 | 地点 | 尚诗楼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10人 | 实到人数 | 10人 | |
主持人 | 张晓丹 | 活动 形式 | 教学研讨 | |||||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 本次活动是按照期初计划进行的课题组教学活动。由张晓丹老师、蒋军艳老师分别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山谷中的谜底》,课题组成员听课、评议。 | |||||||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课题组核心成员张晓丹和蒋军艳两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张晓丹老师向大家呈现了六语第五单元第一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的教学,将教学点浓缩聚焦到“如何将人物外貌置于自然环境中”的习作方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一方面感受老人的精气神,一方面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品味与表达的魅力。蒋军艳老师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一课时完成《山谷中的谜底》这篇文章的教学。整堂课,蒋老师紧紧围绕“谜面——谜底——解谜”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质疑、 朗读、品析、感悟、拓展等一些列扎实有效地常规训练,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随后,课题组成员就这两节研讨课,结合学校新立项的两项课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大家一致认为两位老师风格迥异、各有专长,既展示了骨干教师的风采,又上出了教学的新意,上出了教学的思考。最后,教务处方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中肯、全面的评价,还特别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重新审视四个方面,即教材的解读、目标的定位、教案的设计、教学的效果,力求达到学生有所得、听者有所得、教者有所得。
| |||||||
评
价 | 教研相长,教学相当。希望课题组的各位成员,秉承马小优良的研究氛围,将教学思考与学习落实到每一堂课,努力让马小的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文学的滋养,力争个性的积极发展。 |
填表人 张晓丹
六年级语文 教研组 3 月份教研活动通知
发布时间:2017-03-23 点击:52 来源: 作者:邵晓玲
研讨主题 | 感悟文本 品味语言,关注生活 鉴赏人生 | ||
研讨时间 | 第七周(3月27日)一上午第1、2节课 | ||
研讨地点 | 马杭中心小学六(5)、六(1)班 | ||
执教者 | 张晓丹 | 执教内容 | 《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 |
执教者 | 蒋军艳 | 执教内容 | 《山谷中的谜底》第一课时 |
参加人员 | 全体六年级语文教师 |
品味语言 感悟人性
——马小六语第一次教研活动暨校省级、市级课题研讨活动
阳春三月,春意融融。3月27日上午,马杭中心小学六语教研组各成员齐聚一堂,如期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暨我校“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生品格养成教育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积极人格培养的研究”两项课题联合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课题组核心成员张晓丹和蒋军艳两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张晓丹老师向大家呈现了六语第五单元第一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的教学。张老师关注高段(毕业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创造性地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课前约定,“专长”领航;预习检测,“新颖”体验;自读感悟,“批注”随行;赏析凝练,“仿写”创新;紧扣“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将教学点浓缩聚焦到“如何将人物外貌置于自然环境中”的习作方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一方面感受老人的精气神,一方面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品味与表达的魅力。
接着,蒋军艳老师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一课时完成《山谷中的谜底》这篇文章的教学。整堂课,蒋老师紧紧围绕“谜面——谜底——解谜”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质疑、 朗读、品析、感悟、拓展等一些列扎实有效地常规训练,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了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了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随后,课题组成员就这两节研讨课,结合学校新立项的两项课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大家一致认为两位老师风格迥异、各有专长,既展示了骨干教师的风采,又上出了教学的新意,上出了教学的思考。张老师温润灵动,大胆创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堂的约定、词语的教学、朗读的指导、问题的引领、回答的点评,充分展示了教学的智慧与对学生积极个性的滋养。蒋老师严谨理性,扎实高效,以悟促思的教学理念融会贯通,静静地思,淡淡地品,细细地悟,默默地探,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确切地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的全”,“掘的深”,是一节极为扎实值得借鉴的示范课。
最后,教务处方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中肯、全面的评价,还特别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重新审视四个方面,即教材的解读、目标的定位、教案的设计、教学的效果,力求达到学生有所得、听者有所得、教者有所得。希望课题组的各位成员,秉承马小优良的研究氛围,将教学思考与学习落实到每一堂课,努力让马小的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文学的滋养,力争个性的积极发展。
2017.3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马杭中心小学 张晓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扫路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体会作者将人物外貌置于自然环境中的这种写法的好处,学习这种写法。
4.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课堂约定】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的课堂约定是一个“专”字,期待同学们在课堂上,专心地听,专注地想,还要发挥出自己的专长。准备好了吗?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让我们先来聊一聊: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呢?(能加上理由更好)
2.看来,无论是普通人也好,名人也罢,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令人敬佩。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在游天游峰的途中认识了一位让他敬佩的普通的老人,这个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板书课题,齐读)让我们来读一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完成了预习批注,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主要内容)作者在游天游峰时遇到一位扫路的老人,扫路人的自强不息、乐观开朗令作者敬佩不已。
2、从课题到文章的主要内容都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看来,这位普通的扫路人不仅给作者章武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同样深深地吸引了大家。
3、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预习时不仅要主动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自主学习生字,扫清“拦路虎”。文章中的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正音)
4、你能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生字,要求工整美观。(指名板书,其余写在课题旁)
(1)这个字是颇有节奏的颇,很像频道的频;(左窄右宽,注意避让)
(2)字谜,一人腰间挂把弓;(独体字,部首是一)
(3)这幅图片让你想到本课哪个生字?(上中下结构 横山头)
5、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四字词。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天游峰高耸入云、山势险峻)
是呀,天游峰的扫路人每天就是在这么高、这么险的山路上坚持打扫,几十年如一日,他到底是怎样一位老人呢?让我们走进文本,与他对话。
三、与扫路人对话
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在你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2、都读完了吗?请先和同桌交流分享你的感受,认真倾听,听到精到之处,请你记录在书上,作上二次批注。
3、交流。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的?
4、梳理小结:交流让我们明白了作者是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这四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勤劳质朴、热情好客的老人,(板书)
5、下面我们将着力研讨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来体现人物形象的?(出示两段话)请一起读读这两段话,说说通过外貌描写,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出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朴素: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老人很朴素?你是从老人的( 衣着 )看出来的。
(2) 出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瘦:从哪里看出来的?瘦削。还有精瘦。孩子,你还积累了哪些体现人物瘦的词语,(骨瘦如柴,瘦骨嶙峋)比较一下,你觉得老人怎样?(健康、有精神)不得不佩服作者用词的准确呀!
(3)你还有什么发现?慈祥、善良。
同学们真会观察从简单的词语中感悟到了人物的内在品性,请孩子们继续观察,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是从衣着、面容、神情这三方面写的。
(4)两处外貌描写,寥寥数语,却都抓住了扫路人的特点,让我们如见其人。来,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两句。
(5)这样一位朴素健康又有精神的老人,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发现他的呢?请你读读相关的语句。
出示: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6)孩子们,请自由轻声读文,这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宁静)能读给我们听听吗?指名说,你感受到了这种宁静了吗?请你再读读。让我们也随着作者到山中悠然散步吧。引: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
(7)师:这里是一种自然环境的描写,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写法。我们平时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总是直接抓住衣着、发型、面容等进行描写,请看,(出示)而本文的作者却将人物的外貌置于自然环境中。傍晚时分,暮色朦胧,潺潺小溪,幽幽竹丛。这位衣着朴素、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在这样的大自然中挥动扫帚,悠然扫路。此情此景,人景相融,又给你什么感受?
(8)根据学生回答:这样的描写不仅( ),更是让画面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给人以美的感受,读起来也更有意境,更有文学味。
(9)不仅仅是这里,老人第二次又是怎样出现的?请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绘出了老人出现的自然环境。
小结:(板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种新的外貌描写方法,就是先描绘自然环境,再引出人物的外貌,将人物的外貌融于自然背景之中。
6、我们也来试试这种方法。课后又一个小练笔,30年后,假如你是作者,你又来到了天游峰,你会在怎样的环境中见到什么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作者将人物的外貌描写置于自然环境中的这种写法,续写30年后作者见到老人的画面。 (30年后,我再次来到了天游峰。……)
7、小结:同学们,希望你们将今天学到的这种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将边读边批注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运用到你的阅读之中。
四、板书: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外貌 自然环境 + 衣着 面容 神情
勤劳质朴
热情好客 动作
语言
神态
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提示: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旅行,发现了“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的谜底,揭示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这一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在品读中体会松树的本领,并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1.今天这堂课老师先请大家玩猜谜语游戏,想玩吗?请听:“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幻灯片: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
猜出来了吗?答案就是花生。【幻灯片: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
—— 花生】
在这个谜语中,“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叫谜面。
【幻灯片: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谜面)
—— 花生】
“花生”就是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幻灯片: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谜面)
—— 花生(谜底)】
2.接下来我们要猜的谜语比较特殊,它没有直接给我们谜面让我们猜谜底,它的谜面和谜底都藏在一篇文章中,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山谷中的谜底。读课题。
【幻灯片:山谷中的谜底】
“山谷”就是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理解为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那么,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就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
二、 把握课文。
1. 山谷之谜,它的谜面和谜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教给你们一
个办法,课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告诉了我们答案,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句子来思考,老师等会儿请同学来交流。
【动画:读读 想想 说说】
找到答案了吗?
谜面就是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
【幻灯片: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
同一个山谷,竟有这样奇异的景观,确实是个谜。
那么谜底呢?
谜底就是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幻灯片出示谜底的内容。】
2. 但是要讲清楚山谷中的迷面和谜底,找到这两句话还不够?有谁知道原因?请同学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
【动画:想一想】
其实光找到这两句话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在谜底里提到: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才丧失了生机,看来雪松的本领是这个谜底的关键,可雪松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这段话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想知道吗?怎么办呢?就请你再大声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找一找雪松的本领到底是什么?
【动画:读一读 想一想】
雪松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相信同学通过自己读课文,一定能找到。
【幻灯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雪松的本领其实就在于它有弹性。【幻灯片中弹性变色】
用尺演示:就像这把具有弹性的尺,当给予它一定压力的时候,它就开始弯曲,可是一旦压力减轻,这把尺就又恢复到原来笔直的样子。
弹性是雪松的特性。正因为雪松有弹性,才不会被压断。有弹性,是雪松与众不同的地方,与柏、柘、女贞的区别所在。
3.找到了谜面谜底,弄清了雪松与众不同的本领,谁能够用一段完整的话向我们介绍山谷中的谜?可以先讲给同桌听一听。
【动画:说一说】
说好了吗?因为东坡雪大,把松、柏、柘、女贞等杂树的树枝都压断了,这些树就都慢慢地丧失了生机,只有雪松因为具有弹性,所以能在枝上的雪积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弯曲,让压在它枝丫上的雪滑落,然后再及时地反弹回来,这样它就能保持苍翠挺拔。而西坡的雪小,积雪不足以压断树枝。所以,山谷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三、精读课文。
1.山谷中的谜底,谜的本身,谜的关键就在于雪松。那么雪松怎样凭借它与众不同的本领战胜风雪存活下来的呢?让我们在读中细细的品味。
(1)第一句:
【幻灯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请同学先来读读第一句。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现雪松独特的本领。
【动画:读一读】
怎么读呢?我们一起来看。【幻灯片:这一句中“一定程度”变色。】
雪松并不是随便弯曲的,并不是一片雪花落下来就弯曲的,它是只有等雪积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才弯曲的。“一定的程度”是什么时候?那是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实在吃不消的时候,即将顶不住的时候,雪松才肯弯曲,才巧妙的弯曲的。而那些没有弹性的树木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被压断的。
【幻灯片:这一句中“弯曲”变色。】
弯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使雪滑落,减轻压力后反弹,保持苍翠挺拔的身姿。弯曲是为了挺拔!
【幻灯片:弯曲是为了挺拔!】
压力大,如果雪松不会弯曲,会怎样?压力大,如果雪松不肯弯曲,会怎样?
不抖落积雪,雪松的命运将是怎样的?不容置疑,如果这样雪松就会死去,就不能存活下来。雪松的弯曲是以退为进,这种退让是是巧妙的,是富有智慧的退让。
【幻灯片:弯曲是为了挺拔!
退让是一种智慧!】
【幻灯片:这一句中“积 弯 落 弹”变色。】
读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这几个词。作者运用了积、弯、落、弹这四个动作词准确而简洁地描写了雪松战胜风雪的情景。
总结:看来雪松就是这样凭借它的弹性,富有智慧地能屈能伸地生存下来。不是以往我们印象中的永远那么挺拔,永远不弯曲,永远不会屈服。
现在知道该怎么读了吗?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下面请同学再来练习读一读这句话。注意一定要通过你的朗读表达雪松的智慧。
【动画:读一读】
(2)第二句。
【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这是一个省略号。【句子中省略号变色。】
你觉得这个省略号蕴涵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读读想想。
想到了吗?如果说雪松一次战胜风雪靠的是它的巧妙的富有智慧的退让,那么一次又一次地反复的斗争,还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一种顽强的毅力。雪松就是这样一直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幻灯片里变色)顽强地以它特有的本领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着。作者以“就这样”为句首的句子,重复了,提炼并强调突出了雪松的本领。
再请同学练习朗读这句话,看谁最能体现雪松的顽强。
(3)读到这里,你对雪松有了怎样的新的认识?请你再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明白。雪松在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以的弹性,充满智慧的退让,顽强的毅力,以它特殊的本领战胜困难,顽强地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一株普通的植物却拥有这样的生存技巧,这种生存技巧是一种智慧,一种毅力,一种胸怀,再次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动画:读一读】
四、总结拓展。
1.文章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这篇课文还有两个小节,请你读读这两个小节,看看写了什么?
【动画:读读 想想】
是的,这两个小节写的是从这个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示,懂得的道理。
【幻灯片: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作者从一个自然现象联想到了做人,联想到做人的道理。人与松树一样,经常会遇到许多挫折,要面对许多的压力。面对压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威武不屈 宁折不弯
视死如归 知难而上 勇往直前 义无反顾】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是呀,面对压力我们,面对困难我们可以选择坚强,面对困难不屈服,并且勇敢顽强地战胜困难。这叫正面抗争。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提倡正面抗争,在许多事情面前,我们在原则上必须坚持正面抗争,但是我们从这个启示可以明白,面对困难我们还可以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因为弯曲不是为了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幻灯片: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但是对于这点,我们以前不但一直不提倡,而且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根本就是没有骨气地屈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确确实实是一种斗争的智慧,是斗争的一种策略。因为不讲规律的蛮干,不管是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必然会灭亡。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2.其实同学之间,亲友之间的互相谦让也是一种弯曲,这种弯曲是为了同学之间、亲友之间的友谊与亲情更加牢固,更能经历风雨的考验。对于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我们的古人早已心领神悟,在许多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思想和精神。
【幻灯片:屈蠖求伸】
屈蠖求伸,蠖是一种虫名,叫尺蠖,它行进的方式很特别,先使得身体弯曲,然后求得伸长,比喻以退为进的思想。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或者谚语,俗语吗?请同学来说一说。
【动画:说一说】
老师也给你们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古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能屈能伸。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成语:以退位进 卧薪尝胆 忍辱负重 委曲求全】
3. 其实对于像雪松那样的弯曲,在很多的历史故事中,很多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代表的智慧一直以来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同学们完成这个练习。
【幻灯片:
蔺相如的躲避不是 ,而是 。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 ,而是 。
不是 ,而是 。】
同学们,相信大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已经明白,不管是雪松,还是蔺相如、越王勾践,还有许多建立丰功伟业的人,有时都会选择适当的弯曲,他们的弯曲不是为了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压困难,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屈的勇气去抗争,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更好的发展。
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这句话。
【幻灯片: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同学们,两个旅行者从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发现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其实在我们的生
活中,处处蕴涵着哲理,如果你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你也能找到许多让自己一生受用的哲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