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图导入,引起阅读期待。
同学们,在安徽省广德境内有个非常著名的景点,叫做太极洞。洞内,有一块石头状如卧兔,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看着这幅图画,你能说一个成语吗?
“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是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起读课题。
什么是启示?像这样的课文就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叫说理文。板书:说理文
过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滴水穿石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二、初读全文,寻找“滴水穿石”的启示。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钱老师有两个要求:1.)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2.)边读边把“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用直线画下来。
2.同学们刚才读得都很认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什么启示?你找到了吗?指名交流(他找到的是这一段话,你呢?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大家都找对了。)出示启示,一起读。
3.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要想真正理解,还需要我们好好地读读前面的课文。
三、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观点的提出。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分别给我们读一读第1、2小节。
我发现刚才 把这段话中(出示第一小节)两个容易读错的词语读得非常准确,谁愿意再来读一读: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大家看锲是金字旁,雕刻的意思,那锲而不舍就是指?雕刻一件东西不放手,比喻坚持不懈。
而日雕月琢这个词语中,哪两个字也是雕琢之意,日日雕,月月琢,同样也比喻?坚持不懈。)
3、理解了这两个词语,把它们放入句子中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出示句子吗:“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评价 )
4、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在1、2两小节中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问句呢,你们找到了吗?
5、谁找到了第一句?指名交流,出示第一句问句:你之所以认为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前面是?后面是?这样的句子有个专属名叫做?)
(1)设问小结:像这样前面提出疑问,后面紧跟着回答,自问自答的问句叫作“设问”,那作者既然已经知道答案,为何还要问呢?引起读者的思考,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了这个小洞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引读)出示句子: 。
(2)还有一个问句呢?这个问句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反问句),我们知道反问句的答案已经包含在问句里面了,你找到了么?像水滴怎样呢?谁来说得更具体一些(抓住这一小节中两个关键的词语)。(评价)
(3)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有事情都能做得成。这便是作者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的观点。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4)课文像这样的反问句、设问句还有呢?快速浏览3、4小节,找到就用波浪线画下来。
6学习第二部分,概括所举的事例。
7交流:“你看,古今中外……”一起读一读。
对于“古今中外”你是怎么理解的?你采用了逐字理解的方法,非常正确。课文中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指的又是谁呢?(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好,请你默读课文的第3小节,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三位名人的事迹。
2.交流:
(1)李时珍
a谁来读一读李时珍的事例。用一句简洁的话介绍一下。(李时珍不懈努力,终于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相关资料。)
b你认为怎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是“巨著”?(内容丰富、篇幅长、给人影响深刻)
《本草纲目》是一部怎样的巨著,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对它的了解。请看大屏幕(师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
c你知道还有哪些著作可以被称为“巨著”?
(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痴迷,写下了昆虫学巨著《昆虫记》,司马迁忍辱负重,不懈努力,写下了史学巨著《史记》。)
d 小结: 每一部巨著的诞生都耗费了作者许多的时间和心血,来之不易啊!
(2)爱迪生
a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写爱迪生的句子。
b钱老师注意到你把这两个词读准了:白炽灯、碳粒电话筒。这个字“炽”读chì。 这是个物品名,一起读碳粒电话筒。
c你也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他的事例吗?(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评价)
(3)齐白石
a齐白石的事例谁来读?
b这里面有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教”在这里读第四声。你可以给它换个词吗?让、使、舍得。不教一日闲过是什么意思?这是他自勉的话语,勉是本课的生字,它的部首是?它是什么结构?自勉在这里是指什么?(齐白石自己勉励自己。)
c那这个例子主要写了什么?(齐白石坚持不懈地创作,绘画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d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比喻学问、记忆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相传道家炼丹,炼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齐白石花鸟虫鱼,无一不精,尤其擅长画什么?他画的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那叫一个绝(出示虾图),这样的绘画技术就叫(炉火纯青)。
8.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古代的李时珍、现代的齐白石,外国的爱迪生,这三位名人成功的例子,这就叫“古今中外”,你看,作者选取了三个代表,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词语,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9、小结:同学们,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名人成功的事例,(板书:名人成功)真切地告诉我们:(出示反问句:你看,古今中外 )一起读
10、但书上还给我们举了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谁?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四小节雨水的身上。(引读:我们知道……)雨水没有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
交流:雨水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不能把石块滴穿。
11、小结:这也是一句设问句,自问自答强调(板书:雨水失败)的原因(指板书)
这个失败的例子同样让我们感受到“滴水穿石”这种品质对于成功来说是多么重要。
12、小结:同学们课文3、4两小节,作者分别列举了名人成功和雨水失败的这些例子,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出示最后一小节的启示。)齐读。
13、现在你应该知道 “滴水穿石”不仅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还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怎样的品质和精神呢?(学生自由发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
四、回归整体,理清文章的脉络。
1、作者为了让我们感悟这种可贵的品质,是怎样一步步来写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板书和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边想边完成这个填空。课文先由( 滴水穿石 )的现象,提出( )的观点,再通过(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坚持不懈取得成功的正面事例和(雨水)的反面事例,最后得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的结论。(板书:“提出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
3、小结:同学们看“提出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是说理文常用的结构,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一下。
4、好,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找找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凭借“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例子,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