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孙静芳《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1-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静芳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3、体悟富兰克林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又百折不挠的精神。

4、学习文中烘托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1、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填空: (    )国科学家(       )(      )的天气里进行(     )实验,揭开了(        )的秘密。

二、探究实验过程,感悟人物精神。

(一)整体感知实验过程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科学家,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5节,找出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步骤。(观察——推测——实验)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回当下最流行的穿越,通过书中的文字,时光穿梭,回到18世纪,跟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

(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学习第三节:观察和推测

 1、找出课文中描写富兰克林观察和推测的内容的句子。

 2、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早就,长期观察。 观察的具体内容,用科学眼光去细心观察,他的观察角度与普通人的观察不一样,思考,联系 科学的观察)

  *语言训练:把推测换成猜测行不行?推测:有根据的猜测。科学家的推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

3、富兰克林不畏惧可怕的雷暴,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推测,真是不容易。可是这推测却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出示文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用心感受倾听人们是怎样嘲讽富兰克林的,等一会,请你来说给大家听。

4、想象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讽。

5、自己长期的研究推论,换来了人们无尽的取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想过放弃吗?

     (为了科学,不怕嘲笑,让我们再次为富兰克林喝彩。)

▲学习第四节:

1、 富兰克林是怎么进行这个实验的,请你默读第4节,划一划相关语句,再好好体会,做一下简单的批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教师巡视。

2、深入局部,随机板块出现:

提示:交流的时候,先把你想交流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你的感受,再来说体会。

1)放飞风筝——感受智慧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学生交流:先朗读,再说体会。

▲认识风筝:特殊

听出来了,富兰克林放飞的这只风筝和普通的风筝不太一样,(板书:放飞风筝),比较特殊。哪些地方特殊呢?学生交流:

出示:一根细铁丝

      麻绳

      一段丝带

      一把铜钥匙

▲从富兰克林对这些特殊器材的设计和使用上,你看出了什么?(周密思考,有智慧)为什么?生交流理由。评价:你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评价:的确,科学实验前的周密安排可以确保实验成功。

▲体会动词:“拴、结、系”。

过渡:不仅是风筝特殊,而且文章在介绍这只风筝时也有特殊之处。

出示:风筝上(   )一根细铁丝

                   麻绳

    绳子下端(   )一段丝带

      接头处(   )一把铜钥匙

会填吗?指名说。

发现了什么?(都是动词)随机归纳:这3个动词意思相近,都含有绑的意思,文章用词不重复。

▲女生读这几句话,读好动词,向大家展示一下这只特殊的风筝。

2)发现带电——感受观察仔细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学生交流:先朗读,再说体会。12

引导:咱们学课文要透过文字看人物,对于这个细节,你又看出了什么?

(评价:细心观察是科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

(随机板书:发现带电)

▲加上引号,“怒发冲冠”就有了新的含义。形象地写出了麻绳的纤维的一根根站了起来,真有意思。用了什么手法?(拟人)看来,科普说明文用上这种手法就把语言写得有意思。出示图片(静电实验中所产生的头发倒竖现象)。

▲指名读2。男生读。

3)成功捉电——感受勇敢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学生交流:先朗读,再说体会。

      体会“啪的一声”,声音的可怕;

      体会“骤然闪现”速度之快,危险的防不胜防,看出富兰克林的科学献身精神。

      体会“一阵发麻”联系平时静电的身体感受,对比富兰克林的感受。

引导:你抓住“一阵发麻”这个词语来感受,真有办法。

引导:推荐读。抓住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做文章,如“骤然闪现”,让该生交流为什么这样读呢?

归纳:正是凭着他敢于实验的勇气,成功地捕捉到了“天电”。(随机板书:成功捉电)

▲指名读。(必要时师范读)。齐读。

▲随机结合拓展资料:出示配乐

1753年,俄国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风筝实验,当场被雷电击死。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依然没有动摇。当时研究电流实在没有合适的仪器,他竟然把电流通到自己身上,好几次险些被击毙。

    正是在这些以身试险的实验中,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建立了第一批电学数据,为人类科学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再次带着对富兰克林的敬佩来读一读。

3、回顾整体:师生合作读。指导学生再读“欣喜若狂”这句。

4、理清实验顺序

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读着,你看,3个简练的小标题向我们提示了实验过程。富兰克林先把风筝——(生接)放上天空,

然后发现——(生接)麻绳带电了,

最后,麻绳淋湿后导电后,富兰克林用手指——(生接)来验证,成功地捉住了天电。

(三)、问题解决

1、过渡:“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富兰克林成功了,此时此刻,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想,怎么说?

2、冷嘲热讽没有让富兰克林停止自己的探索的脚步,众人的吹捧和表扬也不会让富兰克林迷失自己,他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

3、引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回顾,感受精神

1、时光穿梭的幸福时刻到此就结束了,让我们回到21世纪。同学们,在和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中,你一定收获颇多,感想颇多。现在,你来告诉我,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勇于探索 执着追求 敢于实验 百折不挠)

 2、那富兰克林能最终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永不言弃 百折不挠)

 3、这就是成功的秘诀——百折不挠。你还知道哪些人百折不挠,取得成功的故事。

 四、作业。

 阅读其他名人“百折不挠”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