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错误是一剂良药
发布时间:2019-01-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德芳

教材虽然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生成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往往都是课堂不可缺失的宝贝。教学中最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控之’。因此,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动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更是形成正确思维的一剂良药。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很正常。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得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犯错误,只要不是犯的相同的错误,这样的学生就是不可多得的好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动态的数学教学课堂,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和意外,转化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错题效益的最大化。

  1. 允许孩子出错,就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活动呈现积极化情形,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能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学生的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必然现象,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应正确认识到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如果对学生的“出错”,只是以简单粗暴的指责或反馈,无疑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挫伤学生积极思维的热情。犯错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敢表白自己的想法吗?会不会因为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影响今后的学习,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呢?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课堂上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清楚的允许反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学生批评指正。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了被同学取笑的苦恼,没有了被老师批评的忧虑,长此以往,他们将成为一个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创新的人。其次,教师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换位思考,多站在学习的角度替学生想想,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增强学好教学的信心。

  2. 巧妙运用错误,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面面俱到、点滴不漏、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下,使学生一帆风顺地朝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前进,让学生避免错误,或者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困惑点,让学生主动出现错误,并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在学习了“初步认识分数”后,我出了几道判断题,其中“把一张长方形纸,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占了这张纸的1/2”。这一题有一半同学认为它是正确的,有一半同学认为它是错误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教师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都看这我,期盼我一锤定音。既然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同意见,何不妨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于是对同学们说:“这判断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大家对此抱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来举行一场辩论赛。请认为这道题是正确的同学派三位作为正方代表,请认为这道题是错误的也选三位作为反方代表来参加辩论。”于是一场辩论赛开始了,正方代表首先出难:“请看,我把这张纸分成了两份(对折后),其中的一份是不是这张纸的1/2?”反方代表点头同意。正方代表紧接道:“那老师出的判断题是正确的!这时反方代表们沉默了。一会儿,一个反方代表把长方形纸撕下一角,发问:“请问正方代表,我是不是也把这张纸分成两份?”正方代表点头同意。“那么,这撕下的一角是这张纸的1/2吗?”正方代表都摇头否决,反方队员们顿时手舞足蹈起来。我及时发问:“那这个判断题怎样改就正确了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占了这张纸的1/2。”这样在互相争辩中,学生不仅更加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而且也显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教师应该以“积极,主动应对”的理念和策略,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课程资源,并通过精心设计,相机诱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 抓住错题契机就是对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

    学生会出错,教师同样会出错。记得有一次在学过“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后,我布置学生完成基础训练时,刚过几分种,就有学生很响亮地叫起来:“老师,这道题出错了。用1、0、8、4四个数编成四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无论怎么编都不能被3整除。”随即,一大片声音附和着:“出错了!出错了!”听学生这么一说,我定下神一看,果然出错了。我本想立即告诉学生正确题目,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好机会吗?我就对学生说:“你们看得非常仔细,刚才这个错误连老师都没有看出来,你们却看出来了。老师非常欣赏大家这种仔细审题的习惯。那么,谁能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成一道我们能解答的题目?”学生听了我的话,一个个认真思考起来。有的说:“只要把1改成3,这个题目就好解答了。”有的说:“只要把8改成1或4”这时又有一个同学兴奋地说:“老师,除了改数字外,我还想到了另一种改法,就是用1、0、8、4中的3个编成三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这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又有同学说:“将后面的一句话改为能同时被2、5整除”--------一场看似平常的数学课刹那间变成了展示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交流辩论能力的场所。

    其实,这种教学中的机遇,每个老师可能都碰到过。但是,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一下就把正确的题目公布出来,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思维火花。如果处理得好,就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的发散思维。

  4. 整理,使之成为学习过程中纠错仪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学生做习题前,对一些常见病例作了预防,但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尤其有一些学生犯的错误具有个性特征,不利于集体辅导,在面对面、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后,时间一长,学生又旧病复发,教师又需加以指正。长此以往,在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同时,学生丝毫没有得到进步。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学生把每次错的习题进行收集,订正,并在错题与正确的题目之间写明错误。一周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归纳,看看哪些主要原因使自己经常出错,应吸取哪些教训,今后在练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另外同学之间也可交流一下收集到的错误,从中得到借鉴。教师也可借助同学收集的错误,寻找错误的共性,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此外也可以采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在校或回家后通过系统回忆、整理,将所遇到的问题,经过自己认真的分析,或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回顾错误,让学生对易混、易错的知识,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进一步理解、强化,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与交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获”,不仅包括认知知识积累,也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生的感悟等等,因此,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师生活动中,学生出现的认知上暂时的错误,让“错误”变成“一剂良药”,因势利导加以利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同样的错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