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教授,听说您近来一直在进行新型媒介写作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李:是的,我在教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写作时,运用wifi网络环境、微信、微信“朋友圈”,要求学生都用平板或者手机作文,实行无纸化。孩子们倒是蛮有兴趣,我也上得非常开心。
裴:这个选题,很有意义。今天,想请您围绕新型媒介和写作教学谈谈您的看法和做法。
李:好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科技时代,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裴:我想请您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新型媒介对中小学写作教学有什么影响?二是怎样用新型媒介改进中小学写作教学?三是请您展望一下未来的中小学写作教学。
一、新型媒介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影响
李:那我就先谈谈第一个问题吧。其实,很多年之前,写作似乎还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行为。它至少要在安静的屋子里或者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进行、要有书桌、要铺开纸张、要运用笔墨,要坐下来思考,然后起提纲、理思路,再提笔款款道来。
曾几何时,当智能手机和在WIFI环境双双见面后,写作,就摇身一变,从几案、从纸笔、从房间转移到了行走的马路上和交通工具的行进中,在吃饭、睡觉的时候,甚至在一切生活状态下,都可以进行了。
写作,已经成了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普通行为,成为人人可以为之的简便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普及与随机了。
裴:是啊!从前的写作活动,似乎是一种“象牙塔”里的行为,所谓“文人墨客”、所谓“迁客骚人”都是“象牙塔”里的人物。现在的写作活动,再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大众化的行为了。
李:微信的发明和流行,使得任何一个普通百姓,都能在自己的圈子里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而且还可以要加上一些图画和照片的装饰,变得图文并茂,吸引眼球。
科技的发达,突然造就了那么多的业余写手和专业写作。从前需要靠无数学校、万千老师辛勤工作还不能够达到的写作能力的普及,如今几乎是转眼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如此快捷简便,早晨起来,眼睛刚刚张开,“嘀嘀嘀”的信号已经催促你阅读新的信息和材料了。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的“低头族”,已经成为社会常态。
裴:李老师,这些新型媒介的出现,对您的写作教学产生一些影响了吗?
李:不是“一些”,而是“颠覆”啊!我已经尝试了近两年。现在,如果没有wifi环境,我真还不知道怎么上写作课了。
裴:您去的学校都有WIFI环境吗?
李:有些比较开放的、敢于“吃螃蟹”的学校有,譬如周子房博士请我去讲课的深圳南实集团鼎太小学。当我走进他们观摩教室的时候,只见孩子们一人一台平板,一片“沙沙沙”地键盘输入文字的声音,好不诱人啊!
但是据我所知,从全国来看,大多数的学校有多媒体、有电脑,但是还没有配备平板、也没有进行键盘汉字输入的训练。
裴:那么没有配备WIFI的地方您怎么上课呢?
李:我买了一个WIFI小机器,到哪里上课,就背到哪里。这么个比香烟盒子还小的东西,只要一打开,在一定的范围内就有网络了,可以提供一个小班学生使用。
裴:那么,您用WIFI环境上作文课,对写作教学都带来些什么好处呢?
李:可多了!首先,课堂上需要讲述的内容,如果需要运用图片、视屏、需要查询资料的时候,完全用不着备课花大力气做PPT了。初中、小学语文课程上需要的一切东西,网络上全部都有。
起先,我只要告诉孩子们搜索什么、怎么搜索——“授之以渔”。到后来,他们都已经学会“渔”了,我也就省心了。
从此,作文时再碰到什么字、词不会写,再也没有谁会想到我这个老师了。作文过程中,学生突然想到什么“好词好句”比如,“描写春天的柳叶,好像有一句什么‘像剪刀’的句子?”如果是平时,早就举手发问,可是现在,都问网络去了。
裴:这样确实降低了老师的负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啊!
李:是啊!其实,从学习本质上来看,靠自己的检索和查询,才是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自己动手检索,才更容易记忆相关的知识和材料。问老师一个字怎么写,和自己检索一个字怎么写,其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裴:李教授,现在我们大家都在用微信联络,确实方便得很。您上课,允许孩子们用微信吗?
李:不是允许,而是必须!作文无纸化操作,就是建立在微信基础上的。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扫我的二维码,然后,再把全班学生拉一个“群”。与实体班级相对应,一个虚拟的“班级”,随之诞生。有了它,写作教学就方便了。
裴主编,我每次上作文课是要运用课前已经准备好的“学案”的——记得几年前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连续发表过好几篇有关文章——上课时,我通过微信把“学案”发给大家。因为“学案”上已经写明白了本课的宗旨、目标、内容、背景、有关材料、活动内容、写作提示、观察事项等,所以,学生一看就明白今天课程全部内容。而我的工作,只要监督他们按时完成规定的程序而已。
作文中,如果需要什么图片照片、音乐片段、参考视屏、有关文字,我都可以通过微信发布,有条有理,清晰明白。
由于学生全部用手机、平板的键盘输入文字,大大加快了作文速度,这样,我也就有时间给学生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了。因为不是字迹潦草的纸质书写,学生文章都是word 文件,清晰明了,所以,我浏览非常方便,而且还可以在学生的文章上面做上修改记号,提出意见。审阅完毕,可以立刻发回给学生,让他们马上进行修改。
word文件的强大修改功能,学生修改作文也十分便利。这样,修改习作就成了写作课上的一项必然程序。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因为每个学生手头都有相同的材料,这就为我组织班级讨论打下了资料的基础。而集体对于某些问题的讨论,是课堂作文教学特别重要的环节,因为,那才是思想的碰撞啊!
不难看到,以上这些课堂教学方法,如果离开了新型媒体,停留在纸质的低速时代,大概是无法实现的。
裴:听了您的介绍,我感到新型媒介在写作课上的确实有许多优点值得借鉴。
李:运用新型媒介进行习作教学,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优点,就是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时间和习作形成的时间终于可以同步进行了。
在没有新型媒体之前,要告知学生怎样“摄取生活素材”,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直接形象地支配生活素材的科技手段。
以教授学生学习写景为例,最原始的形式,只是让学生阅读有关写景范文,老师对习作题目进行解题、分析后,即让学生开始写作。至于学生是否具有有关景色的亲身经验,是不过问的。
后来发展为带领学生到有关景点去观察了解,指导学生用自己的五官对景物进行有序的、仔细的观察,然后,再让学生带着存留在自己大脑里的观察所得或者记录在纸上的只言片语,回到教室里去写作。
虽然后者比前者先进了,但是,写作过程与生活体验还是相距甚远。我们没有办法让学生就在风景处直接写生,所以,仍然避免不了遗忘和疏忽带来的短板。
进入新型媒体时代后,如果还我们还是指导学生写“春游”之类的记叙文,则可以让学生带着手机、平板一起上路,边看、边玩、边收集材料、边进行写作。走到东,就写到东;走到西,就写到西。在“打几个滚”的同时,可以躺在草地上书写见闻;在“踢几脚球”的那刻,可以抱着足球表达感受。这样的写作状态,该是多么的惬意啊!
由于写作活动与素材摄取之间完全消除了时间上的断裂,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简直可以说是抽掉了跨入作文殿堂的高高的门槛,孩子们可以毫无顾忌地长驱直入了!
裴:是的,这大概就是您的“前”作文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展开吧!把生活源泉直接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运用手机和平板随时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不但生活素材的摄取变得容易,写作过程搬到实际生活中去,课程也变得活泼了。
李:以前我们总是以为,阅读的积累,将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但是,通过以上的活动,是否可以反过来认为,作文的活动,也会对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具有派生的作用呢?
裴:是的。如果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时刻需要通过检索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背景知识材料,确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提高着阅读理解水平。
李:此外,手机所属的录音、录像、摄影等信息收集手段,也都能够非常便利地帮助学生形象、快速地获取素材和资讯。
要写“人物”,只要给对象来几张摄影特写,记录下他的神情状貌,举手投足,等需要描写的时候,拿出来参考参考;要捕捉对话花絮,打开录音,录下那七嘴八舌的情景,需要表现的时候,听几遍录音,一切重现目前。
以上这类“摄取生活素材”的科技方法,以前也许只有记者才能拥有,可是现在,只要带领学生使用一次,此后,他们便会想出无数花样来,层出不穷。
教学的时候,许多写作技巧,解释起来也更为形象了。
比如“移步换形”,只要带领学生到校园去通过“移步”而获得的每一帧图片,问题就清清楚楚的了。比如“典型环境”,只要让学生录像展示特殊的场面,老师加以说明也就一目了然了。这些,都是从前在课堂的黑板上无论怎么比划都不能奏效的。
此外,通过新型媒介进行词语的收集和运用,变得如此快捷。同样一个读音,零点几秒的时间,就会跳出来无数的词语,任凭学生进行挑选、甄别、比较、推敲,然后挑肥拣瘦、百里挑一。可以预料,这类方式的长期而集中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词语量的积累,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