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文献学习与反思:找寻不同课型中学科素养落地的生长点(三)(尹丽萍,2019.3)
发布时间:2019-03-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尹丽萍

 

马杭中心小学英语区级课题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小学英语关键能力培养下的“4E”课型范式研究

记录人

尹丽萍

学习时间

2019.3

标题

找寻不同课型中学科素养落地的生长点(三)

主要

 

内容

2、把握不同课型特点,优化学科教学方式

英语的现行教材从2011年投入使用以来,想必执教过一轮的老师们都早已形成自己的课型风格,比如语篇教学、语法教学、语音教学、综合板块教学等,那么,如何就不同课型挖掘其中可供借鉴的学科素养,探讨不同课型中学科素养的落脚点,这就成了一线教师必须探究的问题。

(1)语篇教学:文本延伸,补白想象

在笔者以往所听的语篇教学观摩课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假如你是……,你会怎么怎么做? 比如《A house for Hedgehog》绘本教学中有If you are the hedgehog, which house do you want to go first? 《Boxer and the fish》中有If you were Boxer, what would you do?等。

现以绘本《Furball to the rescue》这一绘本课为例。故事情节如下:标题中的Furball是一只小恐龙的名字,意为“Furball的紧急救援”,故事中还有一只大恐龙“Big Bod”,刚开始Big Bod不愿意将树上的nuts分享给小恐龙Furball, 后来因为小恐龙帮忙从狭窄的小洞中拿出了大恐龙Big Bod的恐龙蛋,两只恐龙才因此变得友好起来。执教老师在处理这节语篇教学课时,先后采用了读前预测、补白想象、读后延伸的任务设置,来驱动学科素养的落地。具体操作如下:

读前预测:课堂伊始,赵芳老师采用了绘本课常用的导入方式: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over? 由此了解了有关故事主人公的一些信息,比如有关小恐龙的:What is Furball?What is Furball like? What does Furball like? 有关大恐龙的:How is Big Bod? What does he have? 有关两者的: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rball and Big Bod? 紧接着,读前预测开始了:What’s the story about Furball, nuts and Big Bod? 听课老师可能会存在这样的疑惑:对于这么一个陌生的文本,仅凭几个问题的推进,或者说是简要信息的摄入,学生能否完成预测整个故事这样的输出?其实,老师们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原因有二:一是对于这个输出的层级,我们不需要做过多的要求,无论是准确表达、连贯表达,还是多样化表达,都是可以被接受并且值得肯定的。事实是,现场学生的预测比我们担心的要好得多得多,学生即便不能用全英文表达,即便有中文穿插,编出的故事也是有板有眼、可圈可点的。

再来看这节课的补白想象:小恐龙Furball两次想得到nuts但无果,接下来意外发生了,大恐龙Big Bod的蛋宝宝溜到小洞洞里去了,赵芳老师弱化了下面的语言处理,让学生进行了图片排序,并情景再现:If you were Furball, what were you thinking at that time? 这个补白的输出不仅仅考察的是学生输出的语言能力,更考察另一重要的学科素养,那就是思维品质。文本深入到这儿,学生会有不同角度的发散思维,到底是“事不关己,拍拍屁股走人?”还是“挺身而出,伸出援手?”如此开放性问题的答案绝对不唯一,可以说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并进行真实的语言表达。

还有读后延伸板块,又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考验:Guess, what i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再次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在这样的层层推进中得到了充分而且有效的激发。

(2)语法教学:自主探究,对比思辨

语法课,就教材而言,高年级老师可能涉及更多,我们经常把Grammar time和Fun time作为语法课教学的重点板块。不否认这样的课型更需要情境的创设,任务的驱动和思维的提炼。

笔者所参加了一次所在地区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型范式研讨活动。其中一位执教老师在上六上Unit7 Protect the earth第二课时,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展开Grammar time的学习。尤其是,学生自主提炼语法部分的语言规则,并且在天马行空又合乎常理的造句活动中达成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的目标。如其中的造句环节,先由老师逐步示范,学生自主体会并探索游戏的奥秘,然后再开始造句抢答。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即便是平时语言能力不是特别强的学生,任务实施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仍然是一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情景。这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是有实效的,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而且,这一学习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这就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最好表现。

(3)语音教学:适当归纳,拓宽渠道

说到语音,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掌握的一道坎,语音发不准,模仿不到位,辨识分不清等。这些问题估计高年级的老师在面对语音教学或是学生面对语音练习时都比较头疼。除了开展一些时下流行的自然拼读教学的探索与尝试外,执教老师还可以把每个单元的语音板块当作是一个项目扎实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藏在某一课时的某个角落,不经意间pass过去,从中发现语音教学的美。

如:六年级下册的Unit4 Road safety语音板块涉及的是重音问题,虽然这一知识点在我们历来的测试中从未出现过,但是,把重音问题放在强调must/mustn’t的规则当中,或者是警察叔叔在马路上执勤的情境中进行教学,上过这内容的老师会发现,学生读得特别带劲,特别震撼,即便是略有夸张,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一种外在表现。这时,如果用上上述的情境式的启发,老师可以问:If you were the policeman, what would you say? / How would you give your advice? 实践证明,学生绝对会饶有兴趣,并且毫不羞涩地将重音体现出来。

又如:六年级下册的Unit8语音板块接触了连读(Word linking),书上的文本材料固然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学会其中的示范,如My teacher asked me, “What do you want to be?” 。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笔者之前在浙江参加的“千课万人”曾听到一节英语歌曲教学课。不过与其说是歌曲教学,还不如说有一半是语音教学。因为,事实上,英文歌词中总有大把大把的连读、弱读、浊化等语音现象。学生经教师的引导后美美地演绎了出来,足以可见语音教学的魅力。

(4)综合板块教学:主题情境,有效整合

笔者所在地区小学英语评优课的某轮比赛内容是三上《Unit6 Colours》中第四课时综合板块的教学,即Letter time、Song time、Checkout time以及Ticking time。个人觉得,这样的综合板块的课还是应该通过创设主题情境整合板块教学,使原本关联性不是特别强的板块教学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如:本单元的Letter time主要学习字母Rr, Ss, Tt的发音与书写,但根据当时的教学进度,26个字母的学习已经结束,所以该板块的教学目标笔者所在教研组定位为复习已学的所有字母。Song time是一首旋律欢快、内容和本单元略有关联的颜色歌。Checkout time是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相结合的板块。重在锻炼学生对本单元有关颜色等重点句型的语用能力。

先来梳理一下板块之间有多少内在的联系。上图中,Letter time字母教学的内容与本单元话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以字母复习为载体的板块教学很难成为本单元系列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Song time和Checkout time的板块教学虽和本单元主题“颜色”能扯联系,但单一的板块教学势必显得琐碎,不成体系。因此,笔者所在教研组在参与备课、磨课的过程中尝试根据单元话题Colours创设了一个与之相关的主题情境,即由本单元核心板块Yang Ling’s magic show延伸出情境创设的主干问题——To make the show successful, what do we need? 再通过回答的三个枝干,即Games, Music, Clothes开展本课时各板块的教学。

以上情境的创设与教材上的故事——Story time,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学生可以在完整的情境中感知、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也只有在这种完整的情境中,学生才能连贯地思维,同时这些情境中蕴含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在Yang Ling’s Show主题情境的有效延续下,原本比较枯燥、单一的教学活动变得鲜活起来,并拉开了本单元综合板块教学活动的序幕。如此一来,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本科的初衷是让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过程为该单元的复习与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给听课者,尤其是三年级的孩子们带来轻松的理解以及愉悦的享受,从而落实初学者的学科素养。

(5)写作教学:适当体验,内化表达

对于写作教学,笔者的观点是:只有真正让学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才能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而不是照搬照抄书本内容。比如写Holiday fun,学生如果没有愉悦的假日体验,很难写出快乐作文;再如写What a day! 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思来想去,除了模仿书上的天气突变,被雨淋湿,午饭没吃,又饿又湿,学生很难再有其它新颖的内容展示。因此,写作前的体验、写作中的指导和写作后的评价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只有让写作教学真正发生,语言学科的素养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心得

体会

在教学中,每位老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焦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等,为学科素养的落地充分助力。因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落实到教与学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算是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算是真正地落地生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