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是普遍存在的。何谓反思?杜威认为它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收集和探究的行为”。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是指学生对数学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反思,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
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大多数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却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由于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缺乏,加之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学习也许就成为充满挑战、充满乐趣的求知体验。
目前,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之一,小学生的反思行为大多数处于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还不会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发生的错误,只要学生稍微反思一下就能发现,并能独立的加以改正。比如,抄错题目中的数据、得出了不符实际的答案(小明的身高138分米;平均每行栽2.8棵树苗)等等。原因之二,我们教师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反思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去培养学生自觉反思的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务。使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并应用知识于实践。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在课堂教学中——反思培养
在数学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 “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在数学教学中,引起反思的起疑情境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场景引入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多媒体、编制故事等手段来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亲临问题的焦点,面对思维的挑战,寻求解决的方法。
2、 矛盾揭示法
利用学生已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设计起疑情景,甚至可以通过有益出错与设置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从而引发解决问题的内心意向,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
3、 出其不意法
创设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和谐新问题或讲学生原有认知运用与陌生情境中,使学生在惊异之中进入思维状态,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期待和渴求。
4、 似是而非法
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二、课堂的结束时——反思自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
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三、在作业完成时——反思自查。
现在的学生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业交给老师去评,错了,返回订正,再送老师批改……有的学生甚至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数次。
这种重复,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反而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学生在这样的往复中,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自己麻烦的同时,也给老师增加了负担。老师辛苦一些倒也没什么。只是这样一来,滋长了一些学生不负责任的坏习惯。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这样的三个层次的问题: 1、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浅层次的反思)2、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中层次的实践反思)3、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深层次的质疑反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础,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训练。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打开作业本,不忙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做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发现有错误的,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让他自己去独立检查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反思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结果,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疑难问题的解答、反思质量的评价。
四、对学习的态度——反思自省。
数学老师每天在校工作经历基本上是这样:一天一节数学课,最多也就是找几个后进生补补差。了解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的机会太少。更谈不上就学生学习态度的反思进行指导了。
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优秀。在对自身学习态度的反思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清楚的知晓认真学与不认真学的结果差异。从而坚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认真学习。
无数事实证明,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的。每周我都主动与班主任进行协调。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集中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好好回顾自己在近阶段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反思。就集体或其他人的学习状况也可以开展类似一家之言的评议。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不断的总结中反思、纠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这样的反思训练,首先,要求教师有这样的观念:并不是知识传授的越多,积累的越厚实,就等于学生良好知识结构与数学能力的形成。教师的发问不能替代学生的独立反思,要重视培养善于思考的学生。其次,为了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需要教师带头进行反思,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一节课下来,就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教师自己的表现进行简单的反思性评价。诸如,“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是XXX提出的一个问题”;“在……地方老师处理的不够好,有待于老师改进”。……这样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反思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以上三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开展反思学习争星比赛。一周一总结,一周一评比。看看谁得的星最多。这样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最终养成了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进而修正或强化。事实上,学生这种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调整、主动应对的过程,不正是我们老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境界吗?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位哲人说过:“开始我们创造习惯,后来习惯制造我们”。 学生在反思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数学的学习能力乃至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学习的态度、行为更加富于理性。如果我们把培养反思能力,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必需的一种重要内在素质来抓。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乃至人生态度、思想品质。无疑是巨大的帮助,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