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策略
1.榜样示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品质提升,需要全体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以优良品行言传身教,往往能收到“不教而教”的无痕之功。比如,教师课间主动对学生微笑问候,教师顺手捡起地面上的纸屑杂物,教师观看演出时专注有礼,教师在食堂就餐时节俭文雅,等等,无一不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隐形教材。
此外,其他具有某一方面良好道德素养的学生、家长、社会楷模(尤其是勤奋成才的历届校友),都可以适时引入到无痕德育情境的创设中来,但这种引入要适时、适度,因为树立榜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造成道德压迫,而是让学生对身边的道德榜样从自觉追寻渐渐达到“自我养育”。
2.情境陶冶。
德育总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这早已是条不刊之论,问题在于:情境用时方恨少,尤其是常态的校园德育文化情境。所以,营造一个稳定、丰实、厚重的校园德育文化情境,是许多德育实践富有成效的学校的共同追求。
比如,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小的“情趣”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种无痕德育情境生成的典型范例(据《中国德育》报道):充满书香气息与“情趣”之味的“教室文化PK”,应时布置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知识走廊,充满教师创意之美的“情趣办公室”,寄托毕业班学子情意的美丽的“英华路”风景(“樱花路”的谐音),印满优秀师生绿色手印的“成长林”墙壁绿树……一处处散发着人文芬芳的校园文化风景线,成了给学生以情境陶冶、心灵滋润的良师益友。
3.学科渗透。
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除了教授本学科的系统知识外,更要充分挖掘并发挥该学科自身蕴含的德育功能。比如,人文学科的教师要让学生对社会与人生拥有更进一步的理性思考,自然学科的教师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趣闻轶事中追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艺术学科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懂得审美、提升品位……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中,引导学生读出沉郁的家国之思;在龙应台的散文《目送》中,读出深厚的血缘亲情;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读出病态的封建国民劣根性;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读出战胜邪恶的勇气与智慧……
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绝不能仅仅依靠品德课、政治课等,要广泛发挥每一门课程对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一名出色的“经师”,更是一名高尚的“人师”,应充分开发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使学生徜徉于斯,如坐春风。
4.活动浸润。
学校德育的实施,需要依托具体活动的开展;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活动总是背负着沉重的道德使命,或高扬着直露的德育意图。学生对于这样精心组织的“集体受训”,多半没有好感,要么敷衍参与,要么心生排斥,致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当然,说这些不是为了反对大型德育活动的开展,而是反对那种痕迹鲜明的道德说教,倡导自然无痕的活动氛围,从而让学生浸润其中,乐而忘返,久而内化。
举例说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理念,推进学校的“行知”文化建设。该校巧用节令文化,形成了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校园主题月”活动,如元宵灯谜会、二月风筝节、三月感恩节、清明寄哀思、端午中华情、校园艺术节……这些应时令而生的常态课外实践活动,既淡化了德育之痕迹,又饱含德育之精神,学生在“玩”“乐”中感悟,在“玩”“乐”中成长。当然,德育活动除了因时而设外,也可因事而生。日常生活事件(尤其是偶发事件)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元素,都可以被有心人充分开发成随机而生的无痕德育资源。
5.网络交互。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提供了更多可能。德育活动的开展,要与时俱进――以学生喜欢的网络交互方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染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有时可以化解现实交往的生硬尴尬,收到现实交往难以达到的教育之功。
如今,QQ、微信等现代信息交互方式,日渐成为师生间交往的重要渠道。这种轻松自由的虚拟语境,有利于弱化教师的职业身份,淡化教师的教育痕迹,也有利于去除学生的心理戒备,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能够以一个普通网友的身份被学生所悦纳。此时,教师利用QQ、微信的“闲”的特性与“聊”的功能,在漫不经心的“东拉西扯”中,把教育的意图悄悄包裹,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你来我往中,完成精神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此外,教师也可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私人微博等平台的信息传播功能,吸引学生的网络注意力,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完成德行“自育”。
追寻无痕德育情境,并非一切无痕,而是以有痕之“径”,臻于无痕之“境”。可谓:路径有痕――德育活动依然需要教师的设计与掌握;情境无痕――德育意图又不被学生发现并排斥。无痕德育情境贵在“吸引”与“悦纳”:德育情境对学生形成一种自然的吸引,学生对这种德育情境又产生一种主动的悦纳。
愿无痕德育情境成为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