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心理学视野下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原则
发布时间:2017-04-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建强

心理学视野下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原则

1.德育动机真善化。

与“真善”相对的概念自然是“伪善”。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充斥着太多的“伪善”:对外“素质教育”,对内“应试教育”;对上“均衡教育”,对下“精英教育”;言必“面向全体”,行必“唯师独尊”……在这种表里不一的教育情境中,许多德育行为的动机大受质疑――貌似关爱学生,实则图谋私利。

 

教师的真善之心,是无痕德育情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前提。真善之师,必心怀真爱,以生为本。真爱,是一个教师最美好的德行,更是一个教师最纯粹的善意。德育应该追寻的理想境界,就是教师努力以爱生如子的真善之心,引领学生发现生活的真理,并用真理扮美自己的人生。

2.德育目的隐蔽化。

德育目的的隐蔽处理,是无痕德育情境得以生成的关键。目的隐蔽,如盐入水。把适量的盐加入食物之中,带给我们的是美味,但直接入口则苦涩咸腥,德育目的应当如融化在汤里的盐一样,无处不在而又了然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脍炙人口的教育名言:“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创设一种目的隐蔽的德育情境来开展德育活动――基于儿童立场又不被儿童轻易发现,因为真正的教育绝不是道德训斥与心灵折磨,而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最终的旨归当是“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获得拥有幸福的智慧与道德”。(李凤《无痕教学  润泽生命》,江苏教育出版社)

 3.德育情境生活化。

或许是长期的职业习惯使然,许多教师一旦进入到具体的德育情境之中,便立刻换上严肃的面孔,仿佛非此不能显示“师道尊严”,非此难以成就“教育之功”――这种“课堂化”的德育情境,容易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压迫感。以笔者有限的、武断的认知,在今天我们的一些校园里,喜爱课间生态胜于课堂生态的学生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这极大地启发了我们:德育情境生活化,是无痕德育理应具有的主体风貌。

德育,好比是一棵树,树干虽然生长在校园内,但根须却深植于生活的大地,并远远延伸到校园的围墙之外。学校德育的生长点,恰恰在于把校园内外广阔天地中的德育元素吸纳到德育情境的创设中来,从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耳濡目染,于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4.德育关系伙伴化。

但凡对青少年心理作过一定观察的教师都会发现:不少处于心理断乳期、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对教师、家长的谆谆告诫往往十分反感,但对同龄人的劝告与评价却非常重视,因为同龄人之间拥有相近的生活圈子,他们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赢得信任与尊重。而成人又常常固守自己所谓“过来人”的姿态,这就使得成人更加难以被青少年在心理上接纳了。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里面蕴含着无痕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使德育活动开展起来顺风顺水;居高临下的对立关系,使德育活动常常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境。因此,师生之间伙伴化的德育关系是无痕德育情境生成的重要心理基础。教师们不妨试着放下自己“心灵导师”的尊贵身份,而以“小伙伴”的角色悄悄融入学生的心灵空间。

 5.德育结果纯净化。

学校应该追寻什么样的德育结果――它的终极指向到底是学校,还是学生?答案可谓不言自明,可事实常常与真理背道而驰。放眼周围,一些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着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德育活动,有的收效未彰却舆论先行,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试问:那些言过其实的成果宣传所为哪般?恐怕是有关方面各取其利,心照不宣罢了。

在这样一个深受世俗功利之风侵袭的教育环境中,坚守教育的“育人”本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业使命。我们所守望的德育结果,应当努力去功利化,诚如老子所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德育应当为了“人的发展”,而不是扛着“人的发展”的大旗,却干着追名逐利的勾当。德育的结果应当是纯净的,应当“以发展人为目的,注重人的主体觉醒与主体发展”,(朱小蔓《情感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让学生成为德育结果的最大受益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