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教师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消化知识。教师不能只以学会知识作为学习目的,只关注学生眼前成绩;而应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生的眼前成绩又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反思性学习以追求学习反思的成就感为动力。学习中学生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学习方式,这实质是向更合理的学习实践努力。我们研究反思性学习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学生学习与学校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学生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学生。当学生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它要求学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解释,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通过反思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没有自我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纠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化,必须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浓,我运用了投其所好的方法,利用图文结合,激发兴趣唤起反思。
我在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上进行调整,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图文结合,直观生动:二是语言亲切,富于童趣。于是,在刚开始进行反思时,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反思表中出现了大量的图片,这些生动直观的图片与文字紧密结合,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理解需要反思的内容,拉进了学生与反思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即便于学生的选择,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学到了反思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调整反思时机,学会选择反思方法。
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际上,获得问题的一个解答结果与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推广的差别,就如同一个人偶然钓到几条鱼和通过正样的偶然机会去研究鱼的生活习性,并概括出什么时候可以在什么地方更容易钓到鱼的差别一样。低年级学生行为随意性较大,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是比较困难的。正因如此,选择最佳反思时机就是显得尤为重要。刚开始实验时,我们总是在课后请同学来填写反思表。洌如,在讲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这课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了多种口算方法。于是在课后反思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你从同学那里学到了几种口算方法?可此时,学生已不能准确回忆当时的情况,只能随意填写,数据不准确,大大降低了反思的真实性。于是我们开始尝试着在课中随教学环节的层层展开,随时组织学生层层进行反思。例如在讲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在新授部分,当讲完例题以后,马上请学生分别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你会算了吗?你会说是怎么算的吗?,以及你学到了几种计算的方法?你用学到的方法做题了吗?:在练习环节中,请学生仿照今天的例题,自己出题互相解答,然后马上请同学反思你做对了几道同学出的题?:在检测环节之后,在反思表中又写到你今天的练习都做对了吗?促进了学生及时反思学习效果。由于学生刚刚参与完这样的教学活动,印象十分清晰,所以反思时也能做到准确有实效习惯。
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操作运用。
在课堂教学各种环节中,开展行而有效的反思性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技能。
(1)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只停留在满足得到的结论上,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或反思次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或改变条件或结论,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更简单的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探索解题规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铺平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能培养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从而增强 了反思意识,同时又教给学生反思方法。列如:2+3=5 5+4=9 2+3+4=9,在做了练习后,让学生想想这三题有很么联系,不要只为做题而做题。在掌握三题的联系后,下次就能举一反三,最后一题计算也知道结果。另外还可以给学生两道加法算式,让学生组成相关的连加算式。
(2)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思性”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反思性”学习提纲:1具体操作:2对具体操作的反省与反思:3在反思过程中进行转换或重组。学生通过反思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并形成较完整的概念。在此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技能。使学生学会借助经验对自身进行相对直接的反思的能力,会解释描述性的资料,能对探究结果的意义作出判断等。进而懂得怎样去反思,反思什么。列如:《圆柱和球》的认识,让学生主动去触摸圆柱和球,感知它们的特征,说说你发现圆柱有什么特征了,再通过小组小绺,将原有自己对圆柱和球的感知特征和同学的意见与之结合,归类,从而理解了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3)引导学生在单元小结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引导学生对一单元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总结。学生通过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单元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知识,在小节中,学生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反思:1从整体知识结构出发反思:2从各个知识点进行反思:3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并根据反思内容建立知识框架图,这样降低了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逐渐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
(4)引导学生在数学交流中进行”反思性”学习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是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通过数学交流,启示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向发展。变换课堂教学空间形式,将学生分小组学习,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按课型特点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与议论,再小组推荐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情况。使反思每时每刻伴随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中表现主体性,学生主体的发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懈追求。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建立了互动的反思关系。
(5)4、开展数学反思学习活动,逐渐养成反思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小学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依赖性强和可塑性强,教师必须不
断强化学生行认真反思行为,这样就会对所遇到的问题反复思考,不少问题已经自行解决或者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自行解决的,或似是而非的,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讲,学生就会品尝到听课效果事半功倍的成功体验,从而更加激发反思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反思学习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