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发布时间:2017-04-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君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当中,教师不光要学会教学反思,学生也是需要主体反思的.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方法,进一步指出提高学生数学反思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新视点.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中国论文网 http://{域名已经过期}/9/view-7108798.htm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意识;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82-01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的对错与优劣,直至评价后才有反思的意识,造成思维的脱节,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发展,因此"主体反思"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视点。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就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意识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在质疑问难时激发学生反思
  教学过程中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境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促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有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工人准备在池塘的四周种树,要求每边都有50棵。请你算一算,工人需要准备多少棵树?很多同学马上解答:50×4=200(棵)。我要求学生说理,学生们充满自信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再次审题,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并示意学生画图帮助,学生在再审题、画图、讨论的基础上,终于发现了此题隐藏的另一个任务:当四角都种上一颗树时,需要准备的树就是50×4-4=196(棵)。这时,教室里发出一片感叹:"啊呀!我刚才做错了。""我怎么当时就没发现呢?"……当学生有了如此深切的体验时,我引导学生反思:"你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克服?"有的同学回答:"我审题不清、不够全面,今后要认真地审题。"有的同学说:"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的脑海要经常有'图',这样,思考问题也就全面了。"……学生身边真实的情景,看似非常简单却暗藏"杀机"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尝到了一丝苦涩,正是在这种教师创造的"逆境"中,推动了学生反思现实的动机。
  2.在应用练习时组织学生反思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学生解题之后,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说思考过程;在批改之后要求反思:保留错误的解法,先反思,到组长处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登记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题原因及订正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对错题进再反思。通过作业过程的反思,一方面强化巩固了正确的数学认识结构;另一方面及时矫正了一些错误的数学认识结构,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使学生尝到反思的"甜头"。
  3.在错误中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从而实现创新思维。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前提。善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反思,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如试卷讲评课,我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得满口白沫,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自查错题的原因,对于不明白的再集体讨论,典型错题重点交流,然后教师根据测验情况选择性地讲评,最后发展提高。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而且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促进了学生主体反思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受到认知、注意、态度、习惯、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方法、结论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审题是否全面、准确;思路、计算是否正确、简捷;结论是否唯一、是否符合实际等方面养成及时检查、反思的习惯,同时注意精心设计作业并留给学生充裕的作业时间,并要求学生建立课堂反思本,及时回顾反思,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思想方法或学习方法,解题错误的原因,学习的成败得失等及时记录下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4.在学习结束处因势利导反思
  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己一堂课的学习结果。这个过程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可自我提问:我知道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节课我哪些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还掌握得不够好?还有什么疑问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反思中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指导他们应采取相应的策略:看书、问老师、问同学等。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当前的学习范围,则应鼓励学生去查课外资料和有关书籍,力求弄懂。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思之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进而达到修正和强化的目的。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境界,教育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势在必行!然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对学生而言,每次的反思仅是一种学习的经历,只有通过持之以恒不断的反复强化,使自发行为提升到自觉行为,反思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建干.反思数学教学中的"沉默"[N].江苏科技报;2008年
  [2] 张路文.浅谈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