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由三部分组成: 缘起、实录、思考。实录由三个议题组成:一、面对批评我们不该怎么想,怎么做?二、生命与责任;三、面对批评我们应该怎么想? 怎么做? 思考也分三方面:一、坚强与负责———面对挫折的核心;二、直面与恳切———敏感问题的讨论;三、“凝重地举起”和“轻轻地放下”———敏感问题的处理。意图和孩子们坦诚地谈论生命,让他们意识到责任,正确地对待批评;也希望能和家长们沟通如何与孩子一同正视批评。
缘起:
J 中学生自杀了!
D 小学生跳楼的事件余波刚了,而今又传来J 中学生的轻生事件,使人再一次震惊! 而翻开报刊,学生自残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 撇开其他种种因素,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已赫然横在每个人的面前:现在的孩子心理是不是太脆弱了?
无独有偶,此时我看到了我们班孩子的一篇日记,日记的主题是“我想离开学校”。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 体育课,这个孩子因太渴到门口买了一瓶饮料,被值日岗抓获。回到班级,班主任老师批评了她, 同学向她投去责备的眼光,她觉得很难受,很孤独,她想“离开学校了”。
一股冷汗直从脊背窜上,批评她的人正是我! 学校正在抵制零食,还发动每个学生签下承诺书。对于这个孩子的不守承诺,我自然给予批评。但是没想到,这极为正常的批评竟然让她产生了离校出走的念头!
而更震惊的还在后头。
星期一, 忽然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孩子大哭着要“自杀”。孩子才三年级呀,我惊诧不已! 问清原因:孩子是因为没做作业挨打了。孩子大哭着告诉我,妈妈狠狠地批评他,说,“生了你都被你气死了”,他的“心都破碎了。
我柔声劝解着孩子,告诉他我理解他的心情,也告诉他“爱之深,责之切”,让回家去好好平静后再慢慢反省。
孩子依言去了, 我的心却越加沉重! 这是一个十分幸福的孩子,学习优秀,家境优裕,更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修养的家长。就在事情发生前的两天,我上他们家家访, 孩子快活地在沙发上蹦上蹦下,时而搂住妈妈的脖子,还幸福地嚷:“我的妈妈是最优秀最好的妈妈! ”而今,只因妈妈批评了他,他便要“自杀”了!
“离开学校”“自杀” 也许只是孩子的一时之言,但由此已见孩子对待挫折的脆弱,对待生命的轻率(在后来和一些家长的交流中知道,“我去死”常常出现在很多孩子的嘴里)!
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批评,孩子们今后将如何处世?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在事情萌芽阶段加以正确的引导,是不是对他们成长的一种不负责任?该怎样引导孩子对待批评,珍爱生命呢? 于是,便有了下面“坚强心灵珍爱生命”的班队会。
实录:
主题:坚强心灵珍爱生命
议题一: 面对批评我们不该怎么想,怎么做?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受到批评,受到批评时,我们都会难过,但是,在难过之后,我们该怎么做? 又不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不忙讨论,先听听一个同学在受到批评后的日记。(师读日记)
师:同学们,听了这篇日记,大家心中在想些什么呢?是赞同?还是反对?请对着小A 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我们一定要记得,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坚强心灵珍爱生命
———关于生命问题班队会的实录与思考问题,所以老师希望,如果你不同意小A 同学的想法,你的发言能以“小A 同学,我理解你的……但是……”来开头。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纷纷表示, 他们非常理解小A 同学心中的难过,但同时表示,如果为了一点儿批评就离校出走,失去和老师、同学相处的快乐是非常不值得的,人应该在批评中成长,一个孩子还说出了“我们不应该被表扬腐蚀,也不能被批评击倒”这样极富哲理的语言。
见此,老师引导孩子讨论:面对批评,我们不应做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约而同都提到:退缩、逃避。
议题二:关于生命和责任
师:讲到逃避,老师想起了一些更不应该的逃避。有的人,面对批评,选择了自杀。(台下孩子们开始纷纷议论)
师:J 中学的女孩子自杀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老师批评了她。同
学们,你们觉得,面对批评,自杀对还是不对?
生纷纷说不对,他们表示:自杀是愚蠢、软弱、可耻的。此时老师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自杀, 是不负责任的,并引导孩子们讨论。
沉吟了一会儿之后,孩子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他们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父母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寄托了无限的希望。突然之间失去了孩子,父母一定会被击垮。
此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聊起了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在孩子们的心中,最受尊敬的人往往是伟大而高不可攀的,他们讲到了科学家、巨富等等。老师却深情地讲述起了一个个平凡却深深打动过自己心灵的人:雷锋叔叔的战友乔安山———一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重担却坚强地担起了对家人对社会责任的人;真诚、淳朴的老公公———一个为了照顾精神病的妻子,顶着烈日寒风收废纸的八十多岁的老人……他们都是那样坚韧、富有责任心。老师的讲述真挚而深情,不知不觉中,很多孩子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此时,老师引导孩子们归纳出受人尊敬的另一种类型———富有责任,同时让孩子们思考我们身上肩负着哪些责任。孩子们都特别意识到了作为孩子令父母宽慰、快乐的责任。
议题三:面对批评、挫折,我们该怎么想? 怎么做?
师:不过受到批评,心中肯定会难过、伤心,甚至很生气,那么这时,我们该怎么想怎么做呢? 前几天,小B 同学被妈妈狠狠地批评过, 当时小B 同学非常生气,很不理解妈妈,但是后来他做得很好! 我们来听听小B 同学的故事。
小B 同学上台, 讲到当时被妈妈揪出来打的那种“万箭穿心”“绝望”的感觉,讲到了后来的反省、道歉,特别提到了我跟他说的一句话———“爱之深,责之切”!他明白了妈妈打他,是因为妈妈爱他!
孩子们用一阵热烈的掌声对小B同学的方式表示了赞赏, 他们认识到:受到批评, 首先要想到的一句话便是“爱之深,责之切”,之所以批评你,是希望你变得更完美。对于小B 同学事后跟妈妈的沟通,以及这段时间改正错误的努力,孩子们也给予了表扬。
班队会在孩子们纷纷发表本节课最大感受时圆满落下帷幕。
思考:
一、 坚强与负责———挫折教育的核心
如今,赏识教育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同,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必须谨防泛滥过头的倾向。许多家长往往给了孩子过度的、虚夸的表扬,这让孩子变得狂傲的同时也变得极度脆弱;而在孩子受到老师批评时,家长又常常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批评。一旦孩子在挫折下出事, 便将满腔怨愤向校方发泄,这是极为无理,同时也是于事无补的。在家长们对孩子极度“呵护”的今天,我们的挫折教育显得更为必须和迫切。
但是,挫折教育绝不简单等同于给孩子压力、给孩子责难、让孩子受挫,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挫折后怎样理智地面对批评、正视失败,怎样培植受挫后的一种坚强、负责、宽容、豁达的心态。
二、直面与恳切———敏感话题的教育
在我们的教育课程中,敏感话题的讨论无疑是基本缺失的。就以生命教育话题为例, 很多老师都把与学生讨论“自杀”“死亡”视为畏途。在我与同事谈及我将与孩子讨论“自杀”的有关话题时,就得到了郑重的告诫:“当心引火烧身! ”那么,敏感话题的讨论,到底是要?抑或不要?
当花季的孩子轻生现象不断蔓延,当年幼的孩子初露对生命轻忽的端倪,我们是装聋作哑,听任事态发展? 还是直面现实,与孩子恳切交谈? 我想,我们必须选择后者。否则,将是我们对生命的漠视。
三、“凝重地举起”和“轻轻地放下”———敏感事件的处理
孩子们“轻生”“离校出走”的念头无疑是危险的,发展态势无疑是令人恐慌的。面对这些恐慌的现象,我们无疑要 “凝重地举起”———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和重视。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一问题时, 我们首先要有的心态便是理解,理解,再理解,一起和孩子把事情“轻轻地放下”。
孩子们有他们许多孩子气的想法。那个想离校出走的孩子,她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离开了学校,就可以擦掉她对班级造成的错误了,班级又可以重新夺得许多荣誉了; 那个想自杀的孩子,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心灰飞烟灭了”,而“自尊心灰飞烟灭的人是干不了大事的”,所以“活着没意思了”。如果你认真地倾听,你会发现荒唐的念头背后有许多正面的因素。只有我们很好地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地引导他们。
在这节班队课中,我觉得做得非常好的一点是:我常常请孩子们以“某某同学,我理解你的……”开头,让孩子感到,每一颗心都是那么亲近着她温暖着她,让她得以把那件敏感的事情“轻轻地放下”, 同时又极好地截断了事态的恶性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