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关注小学生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17-04-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旻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人人都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当前小学教育的对象,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总有一些学生由于心理障碍,缺乏应有的生命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受能力,而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心理学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教育已成当今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他们挑吃挑穿,不爱惜东西,任性、懒散”。小学生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强。因此,他们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委屈就受不了,与父母或老师情绪对立,盲目反抗,一时冲动下就有可能做愚蠢的事。面对一幕幕惨剧,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可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和体验开始丰富、深化,他们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生命,而且感受着社会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从生存角度来看,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的认识,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和体验更为深刻,而对于生命终结的死亡,则因缺乏了解而产生认识偏差,同时,由于思维能力所限,他们不能分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有些孩子模仿影视剧和电脑游戏的某些场景,造成自己或他人伤亡事件时有见诸报端;有些孩子稍不如意,就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抛弃生命,将杀人或自杀作为解决自身矛盾和困惑的唯一出路,而不能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精神时尚的时代。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不少小学生却又深陷精神迷惘的危机中。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因素、家庭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外,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进而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从上述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分析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1、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对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注人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我们的教育所在。生命教育正是从人的生存发展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贯彻了新课改的思想。
    2、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人生。

关爱生命的德育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对幸福的敏感、向往与追求乃是一种有待于发展主体能力。” 只有关爱生命的德育才会使学生掌握生命的本质,才会激发学生去执著地追求幸福,创造幸福。
    3、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

开展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爱自己,而且要教育学生爱他人,爱自然,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关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生命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而所有这些教育,都应从小学生开始。

我经过反复的实践分析,得出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一、陶冶情操,以师德魅力感召学生

    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教师应多给魅力,少给压力。现在大家都感到学生一批比一批难教,学生厌学严重;而我们教师是越教越不会教,越活越累。我们再有本事,也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科学知识转化成游戏和故事。我们必须拿出我们自己的真正优势,去开发吸引学生的资源,而且这种优势应是任何传媒都无法抗衡的,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很有人格魅力,善于体察孩于的童心,能真正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那么任何明星都无法和我们竞争。一个真正的老师,应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情感,不断地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体验生活,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验是对生命的享受,对学生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成功的基础是自信,自信是学生生命中的阳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地自我探寻,意识到有一个“我”生活在世界中,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这个“生活的世界”中积极去交往、感觉、理解,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与人生。一个孩子与情感健康的同伴一起玩耍,一起交流,长期生活在充满积极情感的集体氛围中,其情感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愉快乐观的积极情感。教师要给孩子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教师不要过早干预,鼓励学生自行解决,使他们从中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把个人与他人的态度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内心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和被净化的自我超越感,回到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中,生活信念得到感召,人生精神得到提升。

    三、尊重学生,倡导“尊重教育”

    生命情感培育要从尊重学生开始,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尊重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就个体心理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尊重的需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渴望得到老师喜欢、同学接纳的愿望日益增高。以小学生自我概念形成为例,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尊重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它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认为只有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的一方,为学生着想,把人的特殊性、学生的特殊性摆在最重要、最显赫的位置上,教育要走近人、关怀人、感召人的愿望才能实现。

    四、沟通心灵,管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沟通就是情感交融,它是建立教师、家长与学生亲密无间关系的纽带,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起着动力作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增强,寻求自我的心理渴望别人的理解、渴望平等民主、渴望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师生关系。但是,一个孩子若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就可能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如何使孩子懂事,如何促进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教师要在家庭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建立、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面对多彩世界的反应等各个层次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全面沟通。使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值得去做,什么事情不值得甚至是绝对不能去做。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相信他们有足够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他们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必不可少的对他人、对社会和对自然的责任;要在倡导关怀人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意蕴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从而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教学无疑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尽快走进课堂,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要向开展德育教育一样,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渗透生命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六、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寓生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诠释和选择,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组织——少先队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班队会活动优势,进行小学生生命教育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又一重要途径。
    七、开展积极的家庭、社会全方位的生命教育.

    我们的学生,是社会的人,并不是仅仅生活在学校,其思想的形成,除了在学校接受老师教育的影响,还要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沟通,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

同时,社会也要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学生在学校以外,也可以获取得大量得信息,社会文化的广泛传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希望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校园周边环节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如:使青少年远离网吧、色情、凶杀等,减少外部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形成压力,使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人生,珍爱生命。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我们在关注着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今天,思考儿童生命的抉择能力,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生命教育的话题,它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文化熏陶、对生命的认识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期待,我们更要努力地让孩子珍爱生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