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浅析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生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17-04-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旻

   近几年,小学生自杀现象增多,学生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成为了当前学校值得深思的一个教育问题。人类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崭新的21世纪,社会经济快速的前进,文化知识日新月异,加之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虽总体学习能力、智力水平、身体发育状况明显好于过去但学生的发展却出现了过去难见的伤害自己、他人、甚至自杀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未来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可是连人本身都没有生命意识,何谈成为人才,本文就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进行浅析。

一、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一)小学生错误对待生命的现象

此课题源自于对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现象引发的深层次思考,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它背后的原因,学生的自杀、不尊重自己他人的生命或没有目的痛苦的学习,到底这些活生生的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有个必须直面的并且对于人作为首要存在的自然属性——生命。我国小学生年龄一般为6、7岁到12、13岁,这一群如此幼小的学生,作为成人的我们很难相信那么小、那么纯真的小孩子,竟然会选择自杀去解决问题。作为将要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思考,学生伤害自己,对自己的生物性生命、意义性生命、价值性生命的认识不足。从比较客观角度分析,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涉及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等因素,也特别与学校的教育有密切相关,既反映了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问题,也提醒我们实施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为此笔者在内江市的几所小学做了一次关于生命教育必要性的小样本问卷调查,除去无效问卷共200份。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度,问卷调查了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对这次问卷的简单分析将在后文进行简单说明。

(二)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不足

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纵观当前的资料来看主要是近几年才开始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还不是很成熟,缺乏整合。而生命教育是很早之前就以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可是当今的生命教育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展开。这不是缺乏相关的生命教育措施和缺乏对生命教育的作用认识,而是学校中的教育工作人员在实施生命教育方面,缺乏课程的安排与指导,因此对于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尤为重要。笔者从文献来看一些学科老师已经在他们专攻的学科内做了相应的行动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本学科怎样渗透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教育课程,但是生命教育还是缺乏系统的指导。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搜索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生命教育研究逐步展开,生命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我国内地某些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笔者搜索到有关小学自杀的学术论文,以“小学生自杀”为关键词,总计近千篇,而笔者搜到的有关小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近200篇,其中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相关论文更是相对较少。从以上的文献分析,在内容上来看,前者主要论及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发展背景及概况、中外生命教育实施比较等,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且多采用二次文献,在实践指导上面的研究较少;后者虽侧重于学校实践,但是系统性还是不够。

从这些文献来看,生命教育已经被一些教育者重视并展开了生命教育相关的研究,有了自己较为深入的理论,但是根据实际的状况来看,还没有真正转化为教育实践。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真谛在于创造富有健康生命力的教育。而基于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课程研究是笔者就生命的一个侧面进行的,这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切入口。选择这样一个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成长,使教育成为保全、敬畏生物性生命,完善意义性生命,实现价值性生命的手段,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展现生命的活力,感受生命之美。

总的来说,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者各有侧重,相互脱节,有关生命教育研究的成果不管是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指导和解决目前不断发展的教育要求,因此生命教育课程迫在眉睫。

(三) 小学生的社会发展要求

教育是根据一定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毫无疑问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质量影响着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不仅体现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体现在他们还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社会经济快速的前进,文化知识日新月异,加之网络的快速发展,在变化的同时出现的一些消极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慢慢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观念的形成;更严重的是学生在这个物质膨胀的花花世界里,加之当代小学生发育期提前,身体成熟过快,很容易出现生理心理乃至道德的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步,可是现在家庭教育未能跟上孩子发展的步伐,家长教育子女缺乏科学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得当前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学校教育而言,有些教育的工作者要么没有生命教育意识,要么受传统观念影响在生命教育上存在观念的误区;而可以进行有效实施的校内外的生命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整合,而且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手段等等缺乏系统的规划。

可见,学校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显得格外的紧迫和重要,有着重大而深刻的意义。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试着浅析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以便更好地进一步探索怎样科学而高效地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呼唤

(一)生命教育课程的含义

为了更好的构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首先笔者现对生命教育课程进行一个描述性定义,并且全文的论述也是基于此。描述性定义如下:生命教育课程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生命教育“融化”于正式课程,使课程富有生命的活力和感召力,促进学生保全、敬畏生物性生命,完善意义性生命,实现价值性生命,以统整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内容,动态与开放的课程实施最终以实现促进生命完整发展为目的的非正式课程。

生命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分有三个层次:一是保全、敬畏生物性生命;即首先要引导学生获得生物性生命意义上的生命健全、健康,学生得以健康地、安全地生活是一切教育教学和一切发展的最基础,也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最基本要求;二是完善意义性生命,即引导学生实现生命的意义,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因此需要学生自觉得完善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意义;三是实现价值性生命,价值性生命体现在获得由生命带来的幸福感。

(二)生命教育课程建构的缘由

    1.课程的含义及发挥作用

由于教育本身研究的复杂性,因而对于“课程”的理解也各有不同。这里我们将课程定义为:有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2]

以下是对于课程的简单理解,课程作为知识的一个载体和教育的实现途径,不仅应当在发挥传授文化间接知识的功能,而且还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好生命教育课程,这样才能促进在教师和学生生命力的呈现中,实现生命完整的发展。课程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中介和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同时也为学校管理与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标准。

    2.目前课程的结构的不足

纵观我国目前实施中的课程结构,明显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的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了经验课程的实施,这样的一种结构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现,进而产生厌学现象;其次,分析当前学生的课程表,不难发现小学生的课程多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少之又少,而且还存在被挤占的现象,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训练。课程类型和实施手段的单一化,忽视了其他课程类型的作用和价值,使学生的学习过于死板,导致片面的发展。可见作为不是学科课程的非正式课程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学校的地位几乎是微乎其微,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影响下,教师们虽积极尝试进行教法、学法的转变与创新,但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依然存在。教学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与感召力,而且学生的学习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想象仍普遍存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生活处于被动,个性受到压制等现象存在。

    1.指导教育实践,实现生命教育目的

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在于以生命的整体性、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特性为依据使课堂教学生命化;并以生物性的完整生命的发展、意义性的独特生命的完善、价值性的精神生命的实现为最终目的来建构课堂生活,使学校中的每一个生命得到最恰当的发展。生命教育课程强调为学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便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生命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生命教育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便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在生命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善待尊重自己和他人。

生命教育课程的深层次的价值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授各种自我保护技能方面具很好的指导功能,而且在道德、精神、伦理等领域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追求。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在任何课程实施中都应做到尊重生命的差异和存在,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唤醒生命中蕴藏的潜能。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和学习生活的乐趣,实现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完善课程结构,焕发课程的生命活力

    整合现在比较零散的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丰富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使其更加的完整、系统;从生命教育这个大的教育视角下来浅析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使课程的开发和建构更加能够为生命教育服务,同时也完善了课程的结构,使课程更能为教育服务,并且这个角度相对较为新,视角比较的宏观。

三、小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

建构生命教育课程就是要从生命的高度,立足于生命的特性,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都体现生命的特质和发展要求,使课程成为促成生命发展的因素。

(一)促进小学生生命完整发展的课程目标

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作为新的课程形态之一,笔者将它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课程目标首先要在哲学层面上回答课程开发为了“什么”。生命教育课程认为,课程作为教育的一个因素,首先必须服务于教育目的,也就是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我们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为着促进小学生生命完整发展而来的。

   1.生命教育课程的总目标

生命教育课程总目标对我们教育教学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生命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分有三个层次:一是保全、敬畏生物性生命;二是完善意义性生命;三是实现价值性生命,价值性生命体现在获得生命的幸福感。教育要保证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与幸福,拥有一种愉悦的体验。有学者认为:“幸福就是成为人时的意义感,是生命超越时的高原感受,所以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善待自己的生命,并勇于超越自己。”[3]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体会由生命带来的幸福感。

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完全的一个层次接着一个层次,不是一个层次的达成另一个层次才开始,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在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中同时以这三个目标作为指导,作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生命完整的发展。可同时也有个前提,马斯洛(1968)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大,潜力越大,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会有可能出现。因此我们的三个目标也需要基本目标的实现,且基本目标实现的越好,高层次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

    2,生命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在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总目标细化为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的具体目标。

尊重敬畏生命的意识,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每个生命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受到尊重和珍惜。因此要引导小学生初步认识生命现象,了解生命的产生和自己的由来,让他们明白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进而生成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和谐互惠的生命意识,人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不能离开环境而存在。生命物种权利对于任何生物来说都应是平等且相互依存的。因此要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

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生命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只有一次且不可重复。世界上的生命既十分顽强又十分脆弱,生活中时常会出现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因此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安全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价值意识,人的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现在新生一代的小学生,应在成人的帮助下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树立强烈的自我价值意识。

    人的生命需要完整的发展,教育、学习不仅仅在于知识、技能、能力等的培养,还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养成。生命教育课程以人的完整发展为目标,树立正确的目标是确保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和关键。                                                                                                                                                                                                                                        (二) 统整小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是对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回应,是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服务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它必须突破一般课程偏重知识缺乏实践的不足,谋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体现在关于生命教育的基础知识,实践体现在学生的生物性、意义性、价值性生命的实现过程。

    1.关于生命的基础知识

    生命的基础知识不是完全抽象的,它也可以相对的具体,主要体现为认识生命的由来和现象,明白自己的产生以及初步对人体结构的了解,如人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在其过程中要强调我们的头、脖子等脆弱的地方是自己和别人都不能用力碰的地方,告诉他们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并关注身体的发育,理解性别的概念,为他们讲述身体的发育过程,引导学生安全的成长。减少他们对身体发育的恐惧和对异性的好奇,同时,进行自救自护技能方面的训练。

    2.熟悉学生们生活的环境

    熟悉的环境会给人带来安全感,进而初步的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养成和谐互惠的生命意识,每种生命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存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了解安全常识

    包括交通、饮食、游戏、交往等安全知识以及正确使用煤、气、电等生活器品。学习认识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不卫生的产品,注意游戏内容的选择、时间的控制,不轻易和陌生人交谈,不吃陌生人的东西,遇到危险的情况不能自己独自处理,马上求助身边的大人,教会他们正确使用身边的基本生活器品,防止不必要的隐患等等。

    4.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不愉快;在本次关于生命教育必要性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是否快乐具有80%以上的相关性,而其中的几份问卷令人深思,在“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这道问题的回答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同学选择“无所谓”、“有不想活的想法”,这几个孩子对于他们的学习都是感觉要么“困难”要么“一般”,面对挫折和失败都是“沉浸在痛苦中”。更加令人震惊的是在200多分份问卷中没有一个人遇到伤心事会告诉老师,10%的学生会告诉父母,20.5%的学生会告诉朋友,大多数会选择“憋在心里”,这些回答反应的不仅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缺失、一个深思的教育问题、不良的师生关系,更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结果是导致学生出现自杀、自残行为,可见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不愉快是多么的重要。

     5.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家长们常常在生活上过度地保护和干涉孩子;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学习上又过于看中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精神层面缺少必要的关注。这样的发展趋势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特征和产生心理障碍。学校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教师的常规任务,这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展开,而且更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与学习。

    6.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体验与情绪生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品质,是教育之所在。生命教育课程从人的生存发展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完善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三) 实施开放与动态生成的课程

    1.利用渗透的方式实施生命教育

    渗透式的生命教育实施,主要体现在学科中的渗透,学科的渗透方式是当前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模式,也是教师容易采取的。语文学科是最好的渗透学科,因为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提升学生生命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领悟生命的真谛,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感悟生命的内涵,可以在朗读中品味生命的灿烂,在作文训练中书写对生命的感悟。各科的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关注生命,共同加强生命教育。

    2.打造生命教育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遗传、教育与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遗传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教育和坏境成为了我们培养学生的两个重要的切入口。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引导他们保全和敬畏自己的生物性生命、实现意义性生命,最终达成价值性生命,获得幸福感的体验。这些的实现,需要为他们创建自由健康的教育环境,注重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特别在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体现生命的关怀。比如图书馆课外读物的选择,阅读优秀的书籍可以让学生的身心自然而然的得到陶冶,像《假如能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明白自己健康的活着已是幸运,应该好好利用现在的时间,好好的学习、生活;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自传著作,教育孩子要坚强的面对生命的种种磨难,学会做一个不折不挠的生活强者等。

学校和家庭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这样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一个有爱的氛围,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幸福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的乐观感受,形成愉悦的的生命情感,唤醒他们对自我、他人乃至自然界的爱,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完善意义性生命,实现价值性生命,学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享生命之幸福。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期望通过课程的实施,实现预设的课程目标。生命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实现其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育的本质是关于人的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公民素质提高的大事。我们在关注重视生命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相信生命教育不仅仅是我们观念上的重视就能完成,它同时也呼唤着生命教育课程的出现。笔者希望促进生命完整发展的课程目标,动态与开放的课程实施,统整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内容为主要方面进行构建的非正式课程,将帮助小学教育者引导学生保全、敬畏生物性生命,完善意义性生命,实现价值性生命,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