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4-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维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紫、尺、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古诗,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图文对照,体会诗意,入情入境,感悟诗人赞美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这个学期一开始,我们就跟随课文的脚步,一起去游览了雄伟壮观的长城、绵长柔美的运河,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还一起去了庐山,欣赏了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

2、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播放庐山风景视频,勾起学生记忆)今天我们再次来到庐山,去看什么呢?

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3、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望:看  题目意思是看庐山的瀑布)

什么是瀑布?谁见过?(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对,是大名鼎鼎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你了解他吗?(指名说,教师介绍李白。)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一起去欣赏“诗仙”眼中的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紫”“疑”(部首:疋  笔顺、组词)男生读,女生读。

2字音已经读正确了,可诗的味道还不够。读古诗讲究韵律和节奏,这样,老师给这首诗划上了节奏

/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紫烟,
             
遥看/瀑布//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九天。

指名读,指出特殊的停顿,三千/尺,“尺”,长度单位,一尺为1/3米,三千尺约为1000米。再读。读诗就应该这样,慢一些,注意节奏,诗的味道就更浓了。大家一起来,读慢一些,注意节奏。(齐读)。

三、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古诗好读,朗朗上口,诗仙李白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瀑布描写得何其壮美,可见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却隐藏着深刻的含义。
1
、读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自由汇报。
日照——阳光的照射。    香炉——庐山上其中的一座山峰。
字形对比——   “ ——可以调换吗?(如果用升的话,烟是直线上升的,烟的浓度会变薄;用生的话,烟是盘旋在香炉周围,更有意境。)
       
展示图片,多美的景象啊!这时的香炉峰好像淡紫色的轻纱笼着,山上的景物朦朦胧胧的,就像仙境一般。指导读日照香炉生紫烟。读得再慢一些,就更有仙境的味道了。
 2
、李白远远地望着瀑布,觉得这庐山瀑布就像什么?(自由说)
——大河。李白觉得瀑布像一条大河一样挂在山的前面。是谁将如此雄伟的瀑布挂在了山前?(是神奇的大自然)多么壮观呀!指导朗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3
、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站在山脚下,举头仰望,瀑布从那高高的山峰上飞快地直冲下来,这就是诗中的哪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把庐山瀑布写活了(飞),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快)指名读
三千尺——这里的三千尺并不是李白经过测量写下的长度,而是一种虚指,目的是为了形容山峰很高很高,从修辞的角度上来讲,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你能用夸张的语气读出山的高、水的长吗?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许多诗作中,大量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拓展诗句)
     4
、是呀,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像飞流一样地直泻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此情此景,难怪李白会以为是天上的银河掉下来了。于是他也发出了这样的惊叹: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天——传说中天分为九层,就是天的最高处。  

——以为。       拓展:疑是地上霜 的“疑”
     5
、体会诗中名句
全诗只有四句,你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瀑布的雄奇壮观呢?(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的,这是李白留给我们后人的吟诵瀑布的千古绝唱啊!现在让我们一起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拓展:

1、学完了这首诗,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中所描写的庐山瀑布的情景呢?(学生写,指名交流)

2、其实,历代诗人吟诵庐山瀑布的名篇佳句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拓展诗句)
五、借情入境,体验感受
            
同学们,诗中有意,以诗传情,李白通过这首诗赞美了大自然的风景,他喜欢游山玩水,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今天我们在这首千古名篇的带领下,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让我们再一次齐声赞美它吧!(吟诵全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