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痕渗透的实例剖析
发布时间:2017-04-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维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中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从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关键词:德育  无痕渗透  实例剖析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我想德育就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的。如点点春雨,达到 “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呢?

一、德育“无痕”地渗透于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高尚的道德熏陶。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精神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有体现古今诗歌音律美的……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语文德育内容丰富而又分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最有效途径。“德育渗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凸显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所以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导入渗透

导入是一堂课开始的环节,也是引发学生兴趣的环节,抓住这个环节,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外集中,德育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导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复习法、提问法、迁移法……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仔细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有价值。

(二) 透视课题

一篇课文的课题,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如在上《爱之链》的时候,可以抓住“爱”这一个字,让学生观察繁写和简写的爱的区别。从而生发开去,说说你认为什么是爱。再抓住“链”字的意思,引导学生一起走进爱的故事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从而让学生感悟人与人之间情谊与关爱的可贵,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体会奉献爱心终将获得爱心回报的道理。

(三)剖析关键词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一篇课文,字里行间都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

如学习《“闪光的金子”》一课三、四自然段时,当老师问:在这两小节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当学生找出句子后进而追问,哪些词语特别让你感动?学生找出了“每天”“总是”“定时”“挨家挨户”,并从中体会出徐虎每天下班后,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感动中学习他那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朗读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借助范读、赛读、个人读、集体有感情地读等不同的方式,可以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时,“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是全文中最关键的句子,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不断练读的过程中,句子的意思如电影画面般不断涌现于学生心头,从而被文中母亲那伟大的母爱所深深地感动,感恩于母亲的付出,也愧疚于自己对母亲的不了解。

(五)拓展延伸

教学是为了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学习完《欢乐的泼水节》这一课,学生仅仅只是了解了泼水节是傣族的重大节日,而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又有哪些重大节日呢?这些节日又是怎么过的呢?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拓宽了视野,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骄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前要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课堂上师生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结尾处明理提升,落实德育的渗透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德育的无痕渗透。

  

参考资料:

1、《全日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黄奕环《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4、郑晓娟《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无痕”德育的策略研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