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 定良好的基础. 面对新的要求,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已经在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数学教学,那 么,在 数 学 课 堂 练 习的设计上如何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呢?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练习总是和教学如影随形,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 本节课的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 哪个难点,等等,教师要一一考虑到. 因此,新授课的设计练 习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 功;练习课的练习设计应以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加 深 对 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数学活动课的练习设计应以发展学 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例如,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时,我安排了三节课. 第一节课是和学生共同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安排的课堂练习就是看图求各图形的表 面积,同时改变题目为主要形式,旨在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 公式解题,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 第二节课是变式练习课,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饼干盒贴标签、楼房的下水管用料、长 方体的水槽、长方体的玻璃鱼缸等,把对表面积的理解迁移 到日常生活中,既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 培 养 了 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技能. 第三节课是动手活动课:表 面积的变化. 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议一议,发现其中的 规律,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二、新颖有趣,注意趣味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 趣味性练习应该与学生生 活实际紧密联系, 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练习的形式是多样 的,不局限于书面作业,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项制作. 因 此,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延 伸、演变、补充,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状态. 例如,学习“圆周率”后,我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数学 家祖冲之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数 学大国的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统计图”后, 我布置学生把本班学生喜欢上的科目制成统计图,通过调查 分析可以向相应的科任老师提出相应的意见、 建议等等,做 到教学相长……这些源于生活的、 不拘一格的数学练习,必 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差异,注重人文 以往的练习大都是老师布置多少,学 生 完 成 多 少,学 生 较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且面对不 同 水 平、不 同 基 础 的 学 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课堂练习,从 而 导 致 部 分 学 生“吃 不 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 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 师 就 必 须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要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 置不同练习,增加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供学生选择,人人 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名学生都能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个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 方 体”单元的整理与练习课时, 设计了以下一组题:一张长 10 分米,宽 6 分 米 的 铁 皮,张 师 傅用它来做一个高是 1 分米的无盖铁皮盒,你知道这个铁皮 盒的容积有多大吗? 大部分孩子想到在铁皮的四个角剪下边 长是 1 分米的正方形, 然后求出长方体的容积. 少部分孩子 探讨出“容积最大是多少”,尽量不浪费材料:剪下 4 个长为 6 分米,宽为 1 分米的小长方形,以 边 长 6 分米的正方形作为 底面,四个小长方形作为侧面. 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得 到不同的发展,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孩 子 们 争 着 让 我出难题考考他们…… 四、注重实践,体现综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 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 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 断 丰 富 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 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发现”,也就是由学 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使学生从传统 的模仿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练习课上, 设计了这样一题: 给你以下 5 种型号的纸板,你能作出多少个不同的长方 体或正方体? 题目要求一出,孩子们有的在画图,有的同桌在讨论,有 的拿出纸在折一折、拼一 拼……经过大家的努力,两 个 大 小 不同的正方体、四个特殊的长方体和一个一般的长方体在孩 子们的脑中形成,加之孩子用纸板的验证,练习效果特别好. 这 样设计,既巩固了孩子们对本知识点的掌握,又培养了孩子们 的空间观念, 同时也注重了对孩子们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每一次练习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学生在问题的不断生 成、不断解决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 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 数学练习的设计,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教师要“敢入 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让 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