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师、特级教师宋道晔慷慨赠予我她的专著《主题式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认真阅读,受益颇多。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我国的语文课程以阅读为重点,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阅读,仅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习作,阅读与表达严重失衡。且当前各版本的语文教材提供的是阅读课文,没有提供完整的习作教材,使得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很难形成体系。再从学生习作的数量和频次看,每学期课本规定的大作文仅8篇左右,有限的表达实践难以支撑学生形成熟练的习作技能。如何改变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难的现状呢?作文教学必须从课程层面进行改革。宋道晔老师于2006年提出并主持了“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概述则是这一研究成果的汇总。
宋老师这项实验的关键词是“主题式”,她和她的团队从主题入手,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思维特点,立足于学生的习作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写作内需,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文,在作文中求快乐。这项研究针对小学生习作缺乏兴趣、不会写、不愿写的现状,提出了“三三九”习作教学实施策略:第一个三,是将小学习作教学纵向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写作动机制定出习作目标和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价指标;第二个“三”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将学生的习作过程分为情境线、阅读线、生活线三条活动主线,将习作与生活,习作与阅读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兴趣和观察生活的兴趣;“九”是指贴画、多幅图、单幅图、游戏、活动等九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习作训练形式,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学会习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文。这项研究为语文课程改革特别是习作教学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思路。
一、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构建单元主题
目前通行的教材多是以人文主题构建单元,人文主题构建单元的明显不足是语用目标模糊、零散、随意,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之间很难形成整体的语用教学目标,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念难以吻合。宋老师遵循语文课程的性质,梳理出小学阶段各年级应掌握的各种文体,细化出各类文体写作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作为单元主题,重新整合课文,形成1~6年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单元教学序列。以此作为单元主题,建立相应的阅读能力评价指标与写作能力评价指标,并围绕单元主题重新组建单元学习内容,分步进行教学实施。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按文体组织单元内容,确定文本语言中体现的文式特征,运用于文体对应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集中感知这一文体的典型特征。在初步形成对这一文体认知的同时进行习作实践,在习作实践中写出从言语方式到篇章结构都能基本符合文体特征的作文。
结合小学阶段课程目标,宋老师的团队共确定了儿童诗、童话、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戏剧七类文体。这种分类更多的是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
二、按习作文体构建小学习作教学序列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以记叙文为重点开展的,而现行语文教材提供的作文题目,记叙文写作还是占了主导地位,学生今后生活中经常会回遇到的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练习依然得不到重视。宋老师的两项实验在设计习作教学序列时强化了文体分类意识,结合小学阶段课程目标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构建起小学习作文体序列。在序列构建中,设计者十分强调应用文体写作,将学生生活中用途广泛的常见文体,如日记、书信、便条、读书笔记、演讲稿、调查报告等有计划地便入教材,强化了应用文体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此外,还将儿童喜闻乐见的儿童诗、小说、戏剧以及小学阶段一直回避的议论文等文体纳入习作课程。这样的构建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写记叙文为重点”的小学习作教学序列,有利于发挥作文的社会交际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这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习作指导方法系统,对于作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按文体学习主题重新整合课文
现行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来选择课文并组织单元,如四年级一个单元四篇课文——《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后面三篇都围绕对自然界“观察发现”这一主题选文,从单元教育主题看是非常合理的;但是从文体的角度来审视,一篇是状物类记叙文,一篇是科学小品,一篇是写人类记叙文,显然分属不同的文体。这样的单元组合很容易将语文教学导向偏重于人文主题思想内容的分析,而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往往会造成各自为政的碎片化教学,同一单元内容很难形成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宋老师的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每个单元围绕一种文体的某一训练点选编课文,包含经典诵读、典型例文、拓展阅读、生活实践四项内容。既有代表性的课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又有文本资源的拓展补充。每个单元所呈现的内容由阅读到实践,由课内到课外,教学中便于师生在阅读中介入写作,从写作的视角切入阅读,以促进阅读理解,综合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学生的语言是鲜活的、具体的,而且是实实在在来自生活的语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