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苏教版语文教材是积极人格教育的独特资源
发布时间:2017-05-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静

苏教版语文教材是积极人格教育的独特资源(以第三学段为例进行的教材分析)

诗书教化,自古而来。语文教学在积极人格教育方面有着无与伦比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积极人格教育因素。语文教材中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凝聚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也呈现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累累硕果,其中既包含了热爱自然、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操,又蕴藏了作者对于世间善恶美丑的判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格因素是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了观察世界、了解人生、明辨是非。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笔者以苏教版第三学段教材为研究对象,将四册中所涵盖的人格教育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下来:

1:苏教版语文教材课文中的人格教育内容——以第三学段课文为例

人格教育内容

人格教育目标

选入篇目

对生命的哲思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意义,珍惜生命的存在,学会品味人生,学会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曲折,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开始体验、憧憬和思考人生。

《在大海中永生》(记叙文)《艾滋病小斗士》(记叙文)《陶校长的演讲》(演讲稿)《给家乡孩子的信》(书信)《天游峰的扫路人》(记叙文)《理想的风筝》(散文)《最后的姿势》(记叙文)《轮椅上的霍金》(记叙文)

对理想的认知

通过学习中外名人传记,体会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和奋斗的过程,联系自己,学会思索、感悟人生,敞开心灵,正确对待处理矛盾。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现实对待理想、人生,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坐标,进行理想、价值观的教育。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文)《海伦凯勒》(记叙文)《郑和远航》(记叙文)《天火之谜》(记叙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文)《诺贝尔》(记叙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记叙文)《钱学森》(记叙文)《詹天佑》(记叙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记叙文)《船长》(小说)《小草和大树》(记叙文)《夜晚的实验》(记叙文)《最大的麦穗》(记叙文)《山谷中的谜底》(记叙文)《莫泊桑拜师》(记叙文)《孔子游春》(记叙文)

对美的感悟

介绍有关“美”的知识,了解中外美术、戏曲、音乐、舞蹈、建筑等文化艺术样式;热爱和感受大自然,从自然中领略和感受大自然,从自然中领略和感受人文的熏陶和美的意境;学习、关注、热爱中国文化。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观察、欣赏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诗歌)《黄山奇松》(写景散文)《黄果树瀑布》(写景散文)《莫高窟》(说明文)《清平乐 村居》(诗词)《我们爱你啊,中国》(诗歌)《音乐之都维也纳》(散文)《安塞腰鼓》(散文)《灰椋鸟》(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散文)《草原》(散文)《长江之歌》(诗歌)《三亚落日》(散文)《烟台的海》(散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记)《广玉兰》(散文)《夹竹桃》(散文)

对情感的体味

教育学生从热爱家人开始,推及其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民族的情感,学会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使学生学会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关注、关爱普通人和弱势群体。

《师恩难忘》(记叙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散文)《黄鹤楼送别》(文包诗)《爱如茉莉》(散文)《月光启蒙》(散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散文)《姥姥的剪纸》(散文)《明天,我们毕业》(记叙文)

对童话、传说的想象

通过对童话、传说的认识,感受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嫦娥奔月》(神话)《伊索寓言》(寓言)《三打白骨精》(小说)《螳螂捕蝉》(寓言)《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对历史的正确意识

正确认识战争,以及人类战争的历史和实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逻辑能力,谴责非正义的战争,形成拒绝暴力的观念。

《七律 长征》(诗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文)《卢沟桥烽火》(记叙文)《半截蜡烛》(记叙文)《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记叙文)《郑成功》(记叙文)

对科学的大胆探索

带领孩子认知神秘莫测的科学世界,培养学生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变色龙》(记叙文)《埃及的金字塔》(说明文)《梦圆飞天》(记叙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科普文)《神奇的克隆》(说明文)《麋鹿》(说明文)《大自然的文字》(科普小品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文)《学会合作》(说理文)

从表中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所选篇目内容的多样性,涵盖到人格教育的多方面内容。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教材所选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发现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人格教育的因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机的渗透积极人格教育目标,可以给学生创造智慧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为成才提供可能,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