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各种游戏、动漫、影视,以无法阻挡的力量,侵吞着儿童大量的业余时间。守在电视机前看动画、捧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打游戏,已成为不少青少年的生活常态。
但也有不少有心的教师,深谙“堵不如疏”之道,将浩如烟海的影视资源巧妙地加以开掘,使之成为新媒介时代的语文新课程样态。本期刊载的一组文章,就是关于“影视资源和儿童写作联姻”的新视点。
第一篇浙江富阳永兴学校徐正军的《用习作的眼睛看电影》,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影视作品和写作课程联姻的优势,阐述了影视资源与写作的教学联姻的策略,并对这一课程样态做了理性的思考。
第二篇浙江省特级教师张祖庆和成都黄莺老师合写的《当电影邂逅写作》,则将视角聚焦在“微电影”与“微写作”上,以叙事+反思的方式,呈现了他们是如何运用“微电影”辅助“微写作”的一系列做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谓“见微知著”。
第三篇福建省陈宝铝老师写的《巧用微电影,打开创意写作新视界》,从习作兴趣的激发、生活储备的激活、表达技巧的迁移、心理健康的促进等四个维度,阐释了张祖庆老师新开发的“微电影与微写作”课例,从实践和学理相结合的角度,为我们解剖了一只“麻雀”,让我们充分领略微电影微写作的魅力之所在。
不少孩子讨厌作文课、害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同时又被音像电子产品包围,有的甚至深陷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里,不能自拔。将学生与这些新媒介阻断、隔离已经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如何走出习作教学的困境,破解习作教学的难题?堵不如疏,语文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主动研究影视新媒介和语文教学的联系,利用影视媒体和纸质媒体的优势,找到其中的“文学性”结合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内容,创新教学思路,让优秀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我们尝试利用影视新媒介来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将影视资源和小学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开展“儿童影视习作”教学,并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
一、影视新媒介辅助习作教学的优势
儿童影视习作,是指从影视文学作品和纸质文学作品所具备的文学共性(如都重视人物形象刻画、重视语言锤炼、注重情感的表现方式等)出发,充分运用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打开习作教学的思路、领悟文学表达的技巧,探索儿童习作教学的新视界。将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和习作联姻,能改变习作教学现状,具有如下优势。
(一)看电影,让学生不再抗拒习作
影视媒介作品融语言、音乐、美术、绘画、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创立了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影像触及心灵,孩子们热爱看电影,一听说看电影就眼睛发亮;孩子们喜欢聊电影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影视作品融思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源达到寓教育于无痕的效果。学生欣赏了一部影视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各种感受、很多想法,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候让学生畅聊一番,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用笔写下来,就变得顺其自然。教师结合电影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表现技巧,用习作的眼睛看电影,在畅聊中感悟表达方法,就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往往让人倾向注意并研究某事物,并对一个人的实践产生积极意义。这样,学生就不会对习作产生抗拒情绪,逐渐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表达的乐趣。
(二)看电影,让学生不再感觉素材匮乏
影视作品不仅是现代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因其表现载体的综合性、优越性,古今中外、微观宏观、现实的想象的……小小荧幕能够包罗万象。影视媒介被称为“信息的源头、社会的镜子、世界的窗口”。因此,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世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打开思维、认识人生、启发心智。为了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收获更多.我们开发了亲情、友情、动物、励志等八大主题的电影课程,推荐必看影片和选看影片,学生如同坐在船中舟行世界,看到了不同的角色故事,欣赏了不同的异域风情,品味了不同的人生况味,领悟了人与自然的相处真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不再像以往那样苦于没什么内容可写。
(三)看电影,让学生悟到表达技巧
影视作品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两者都具备“文学性”,属于“文学”的范畴。这种“文学性”可以概括为叙事性、细节、文学价值。因此,影片中的叙事性、细节、文学价值铸就了电影艺术中的文学性,在人物刻画、环境渲染、细节特写、故事情节、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种作品共同具备“文学性”价值,自然在一些表现手法上有相通之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在观影过程中自觉探寻语文的元素,为学生习作表达方式的学习找到一种新途径:如通过电影中的蒙太奇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材料安排;通过电影中的空镜头学习文章的环境描写,通过电影中的音响运用学习文章的声音描写等。
(四)看电影,让学生创新习作形式
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延伸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习得文学表达的技巧,还能创新写作形式,增加学生的习作乐趣,拓展学生的表达空间。由电影延伸的写作有剧本创作、观后感写作、影评写作、学写电视广告语、创编电影宣传语等。如结合电影海报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设计宣传语,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文中插图就是海报中一幅很好的图画,让学生直接在插图上写上宣传语,学生结合课文和电影故事,写出了像“宁死不屈乃英雄本色,万古长青是壮士之魂”“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们一样活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气壮山河的宣传语。
二,影视新媒介辅助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即时记录:指导学写观影笔记
影视作品直击人的心灵花园,叩击观众的情感,但影视阅读不同于纸质作品的阅读,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引导学生记录下观影过程中的感触点,那么等一部电影观赏完之后,往往有些曾经闪耀的思维火花就熄灭了。为此,我们在观影前指导学生写“观影笔记”,引导学生从平时做读书笔记的经验出发,明确观影笔记的记录要点:一是影片中的重要事件和感兴趣的地方以及经典台词;二是观影过程中的思想火花和问题;三是记录观影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变化路线图(用短语写出事件+感受);四是记录发现的电影表现技法等。下面是学生观影片《城南旧事》做的情感路线图:“惠安馆”:初遇秀贞、妞儿(惊奇、快乐)一秀贞说伤心事(忧伤难过)一与妞儿玩耍(很快乐)一妞儿的伤痕和身世(震惊、愤怒)一帮母女团聚(欣慰)一追秀贞母女远去(失落、伤心)一搬新家(无限怀旧、无助)。写观影笔记重要的不在于记录得如何完整,而是让学生养成一种不同于往常的观影习惯,如利用记录“观影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变化”这一方法来促进学生认真观看电影,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借助整体回顾电影的内容。具体到不同的影片特点和价值,记录的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候根据利用影视资源的不同目的,也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观影笔记提纲。
(二)观察想象:引导积累写作素材
如前所述,影视资源包罗万象,电影可以用镜头记录古今中外、宏观微观的人、事、物,其强大的表现能力远不是人的目光所能企及的,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又深为孩子们所喜爱。“光影的世界”能成就“笔尖的繁星”,教师就可以利用影视回放来助力学生的观察,帮助学生深入体察人物的内心,动物的行为,事物的特征等。《狐狸与孩子》这部电影中有许多的目光对视镜头,可以借助回放这些镜头来揣摩孩子和狐狸的心理,让孩子将看到的眼神和想到的心理写下来。又如配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感受自然美好”、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观察与发现”、六年级上册第一组“感受自然”等单元,我们可以引进《微观世界》《虫虫世界》《昆虫总动员》等影视片段,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特色和镜头下的事物来细致描摹从影视作品中观察到的物象,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孩子的习作兴趣,降低了写作难度,而且有效提升孩子的习作质量,孩子们笔下的屎壳郎、七星瓢虫因为有了影视的依托,表达更为生动,描摹更为具体。此外,影视作品形象化的东西很多,跳跃和留白的地方很不少,如果有意识地让孩子留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或者插上想象的翅膀,会更利于孩子的想象与积累。
(三)影文互照:扩展新型写作形式
电影和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影视作品不仅能够直接为学生提供写作内容,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还可以依据影视资源创生出许多新型的写作文体和形式,使习作教学走出目前存在的“习作形式过于单一、习作指导过于狭隘”的泥淖。比如续写影视故事、将写人记事的课文改编成剧本、以微信形式图文并茂地推介电影、指导写观后感、甚至尝试些影视评论等。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很强的文章都是适合让孩子来创演的,如学习课文《金色的鱼钩》,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推敲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角色性格特点,以此确定故事的情节设计、生动的对白、传神的动作和表情,写成剧本,然后进行表演。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融入文本,体验角色情感,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既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和态度的产生,从而获得整体发展。观后感是观赏影视作品之后常用的一种内化积淀情感的表达方式,其写作方法和读后感相通,如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学习,引导欣赏影片《甲午大海战》之后,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了那段屈辱的历史,看到了无数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内心自然会有表达的愿望,此时引导学生“将自己最大的一点感受写下来,并且用文中的故事情节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自然情动而辞发。有能力的同学则鼓励写影评,提示学生从故事构思、人物塑造、经典台词、镜头、画面、音响、音乐、布景、色彩、构图、蒙太奇、演技等方面人手,选取2-3个角度对电影进行赏析,分析影视作品是如何突出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
(四)比较借鉴:跟着电影学习表达
优秀影视作品总是以其奇妙的构思、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来展现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教师要善于解读影视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并实现与作文表现方法的勾连。在学生沉浸于影视作品之后,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表象背后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用电影的眼睛学语文,给习作教学找一条学生喜闻乐见的通道,避免分析讲解文学表达的枯燥乏味,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服务。
1.跟着电影学拟标题。通过电影片名的比较学习拟题的本领,如让学生比较《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威探闯通关》《梦城兔福星》这部相同影片的三个不同题目,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点和语言表达起到的效果,让学生领悟拟题的艺术。日常习作中很多孩子的作文题目往往比较老套,如《我的同桌》《校园趣事》等,经常引领学生从电影翻译过程中不同地区采用的不同片名进行比较,或者品赏一些优秀电影篇目如《天堂的颜色》《有你我不怕》《暖春》《岁月神偷》等,能够让学生逐渐提高拟题的本领。此外,还可将经典台词引用为题目或作文的题记,如电影《小小的我》中台词“眼泪只能流一滴”引用为题目或题记都是很有冲击力的表达,有的学生还仿写为“花儿,只能开一次”等。
2.跟着电影学场景描写。镜头是电影的句子,画面的语言。电影借助远景镜头、全景镜头、中景镜头以及特写镜头的综合运用完成表意和造型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电影高超的场景转换和表达功能中,学到场景描写的方法,如电影《勇敢的心》的片段可以教给学生写从远到近写好校园运动会上的精彩场面;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老师出场的片段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分步骤具体描述作文中关键人物出场的写法。此外也可以利用某种镜头具有的表情达意的优势来指导习作的描写,如学习集中表现细节部分的特写镜头,让学生明白进行细致地刻画描写是文章出彩的关键,学会对人物的局部表情、手部动作进行细腻地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3.跟着电影学环境描写。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电影中的空镜头、布景、道具甚至色彩调度的手法都可以视作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范畴。如学习人教版第九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文本和电影《毛泽东的故事》对同一事件的表现方式的比较,学生找到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的相同点,也找到了都运用细节来表现的相同点,不同点是影视片段中毛主席把自己关在黑暗的房间里,主席和爱子合影的照片反复出现在镜头中,这样的环境描写更能传达人物的悲伤心情。又如学习课文和欣赏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战士壮烈跳崖的片段之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影片的结尾插入了青山、长城、青松、日出等镜头,每一样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用意: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象征了五壮士顽强的意志;群山、青松象征着战士们坚贞不屈、不怕困难的精神;日出则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胜利的希望。“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引导学生将电影镜头语言转化为文字描写,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自己作文中运用环境描写。这样的教学令人印象深刻,学生学到的环境描写技能也更有效。
4.跟着电影学写结尾。不同的电影根据表达的需要往往采用不同的结尾方式,电影中结尾的方式有情景式结尾、意外式结尾、点题式结尾、抒情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呼应式结尾、象征式结尾、幽默式结尾等。教师利用影视作品的结尾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习作结尾水平的提高,如在一次春游活动的作文中,大部分学生的结尾都逃不出或“依依不舍”或“开心回家”的老套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影片《狐狸与孩子》《忠犬八公》《田埂上的梦》的点题式结尾(这三部影片结束前分别揭示了“爱,不是占有”“忠诚的意义,不该忘记所有爱过的人”“有梦就有未来”的主题),让学生明白一个好的结尾最好能点明中心,提升读者的思想认识,就像课文《珍珠鸟》的结尾一样,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有一个学生写的是参观云台山映山红的所见所闻,原来结尾是“回家后,我们很累,妈妈更累,因为她还要给我们洗衣裤。”修改后改为“映山红,中国红!”这样的结尾不仅符合作文所写内容,而且大大提升了文章的主旨。
影视作品中可供借鉴的表现形式还有许多,如根据电影中的声音和色彩画面进行视、听觉描写练习,根据电影中的闪回、反复手法练习作文中的倒叙、插叙、反复的表达特色,根据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学习习作的谋篇布局、材料安排等。只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定能从中学到别样的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三、对影视新媒介辅助习作教学的审视
(一)根据习作教学的目标精选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具有多重教育功能,但是并非所有影视作品都适合儿童,并非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可以作为影视习作的资源。习作教学中引用影视文化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习作教学的效果,其根本属性应该是“语用性”,是在语文学科的视野下展开的,基本目标应该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习得最基本的语用能力。因此,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要“精”而“准”,始终把习作素养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在打通文章表达方式和影视作品表现形式同时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影视艺术的知识,提高影视作品的欣赏水平,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另外,还要考虑各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和水平来选择影视资源并开发相对应的写作形式。
(二)根据习作教学的需要剪辑影视短片
习作教学的课堂时间原本就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给孩子播放整部的电影,影视题材的丰富习作资源也给有限的课堂时间带来了实施的难度。为避免将习作课上成“影视课”,需要教师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出影视片段,从完整的影视作品中剪辑相关片段,设计好讨论交流的话题。教师要掌握一些视频剪辑的工具,剪出精要的放映时间不长并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影视片段,制作成短片,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形掌握播放时机
习作课教学中何时播放影视资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要看引进影视资源的目的而确定。如为了扩展写作素材,可以作前播放;为了发现表达方式的精妙,可以穿插进课文学习中;为了解决习作进程中普遍问题,可以安排在习作教学的中途,有时也可以放到作文讲评课中。一切都取决于习作教学的实际需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