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17年3月28日 | 地点 | 六1班六5班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11人 | 实到人数 | 11人 | |
主持人 | 邵晓玲 | 活动 形式 | 教研课 | |||||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 以两节教研课为依托,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度渗透积极人格魅力。 | |||||||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1、邵晓玲老师执教《夹竹桃》第二课时 2、方燕老师执教《夹竹桃》一课时 3、两位执教老师说课 4、听课老师评课 5、教导主任方燕主任小结 6、学科委员会吴华秀总结 | |||||||
评
价 | 此次研讨活动十分成功,科研的热情高涨,执教老师热情洋溢,听课老师畅所欲言,坐镇领导高屋建瓴,整个活动让在座每位课题组组员受益匪浅。 |
填表人 邵晓玲
六年级语文 教研组 4 月份教研活动通知
研讨主题 | 走进文本,品悟任性 | ||
研讨时间 | 第11周四上午第1、2节课 | ||
研讨地点 | 马杭中心小学六(6)、六(3)班 | ||
执教者 | 方燕 | 执教内容 | 《 夹竹桃》一课时 |
执教者 | 邵晓玲 | 执教内容 | 《夹竹桃》第二课时 |
参加人员 | 全体六年级语文教师 |
《夹竹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邵晓玲
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以淳朴恬淡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全文流淌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特点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CAI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现力强,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引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看语言本质,使受到情感感染,习得语文技能,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本案正期待引导学生借语言文字技能习得与人文生活素材感悟的有机融合,来实践“人文性的开掘是从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流淌出来,学生是自然而然地吮吸到的。”这一新课标理念。
设计思路:
课文具明显的中心句段,可以为文本突破口,构建有效阅读话题,引学生穿过纷繁的语言现象,寻语言的本质所在。基于上述思路,本案在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的基础上,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紧扣句子“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构建阅读话题,引领学生感受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而且“韧性可贵”,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最后总结,回到第一自然段,感悟文本首尾呼应的写法,洋溢出的浓重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次关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夹竹桃》。这篇课文的作者,他被誉为“学界泰斗”,一齐喊出他的名字——季羡林,季老在文章的开头就表达了他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指名填空)“夹竹桃不是 ,也不是 ,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 。”(出示)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爱夹竹桃呢?
二、总览全文,引出话题
1、要求学生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说明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的一句话——“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这堂课就来看看夹竹桃到底具有怎样的韧性,它又能引起我们的什么幻想?
三、抓住重点,感悟妙处
(一)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看到韧性,你能想到哪些词?(不屈不挠、顽强不屈、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坚持不懈、能屈能伸、百折不挠)
2、对比引出夹竹桃的韧性。
自然界中许多植物都具有这种韧性。
(屏显)我喜欢菊花的韧性,因为(师生读《秋菊》),菊花的韧性表现在?
我喜欢竹子的韧性,因为(师生读《竹石》),竹子的韧性表现在?
作者喜欢夹竹桃的韧性,它的韧性又表现在哪儿呢?
自读第四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可以在文中做上记号,在右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3、交流第四自然段
(1)第一句
●“悄悄地”“一声不响”体现夹竹桃默默无闻、不事张扬的谦逊。你能读出这种默默无闻、不事张扬吗?
●“又开出”“又长出”是啊!夹竹桃似乎永远都开不完,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生生不息。你还能把他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读出来吗?
小结:夹竹桃悄悄地开,开了又败,败了又开,默默无闻,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很可贵吗?它的韧性还体现在哪?
(2)第二句
●“无日不迎风吐艳”说明夹竹桃每天都开放。为什么不说“每日都迎风吐艳。”要说“无日不迎风吐艳?”(无日不,这叫双重否定,能更加突出强调夹竹桃的韧性)
●夹竹桃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开放。
小结: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他们始终不张不扬,默默地开放,所以看不出——(引读)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就是韧性,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儿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它的韧性还体现在哪?
(3)第三句
①其它花开花谢,只开一季,而它却开三季,生命力顽强。
②理解“无不奉陪”
(屏显)在季老的院子里,春天的各种花(花团锦簇),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夏天,这些花谢了,取而代之的是(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秋天的各种花(怒放),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小结:这就叫“无不奉陪”,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儿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里,作者再次应用了刚才我们说的双重否定的写法强调了夹竹桃的韧性。
(4)齐声配乐读这段,再次体会夹竹桃这种可贵的韧性。
4、课文要写夹竹桃的韧性,而第三自然段对夹竹桃只字未提,却花了整整一段把小院的花写得如此美,是不是偏离主题了?(写百花的喧闹,衬托了夹竹桃的沉静;写百花的美丽,衬托了夹竹桃的清雅;写院子里一年三季百花开,衬托了夹竹桃一花独放春夏秋。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韧性。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总结本段,由文及人:就是因为夹竹桃这种可贵的韧性,所以,作者说: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
我们经常说,言为心声,作者这么喜爱夹竹桃,欣赏它那种可贵的韧性,是否他们之间也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呢?别急,看看下面一段话,你或许能找到答案:
(屏显)“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直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 。 ( 《留德十年》 )
从中你感觉季羡林爷爷是怎样的人?
的确,季羡林爷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偷偷地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写作,从年轻时的红衣少年,写到白发先生,生命不息,笔耕不止!这就是可贵的韧性。所以,季羡林爷爷写夹竹桃的韧性也是在寄托自己的志向啊!这种借事物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作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二)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1、过渡:在季老的心中,夹竹桃的妙处不止如此,还在于它能引起作者的幻想。
2、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
●花朵:一团模糊
●香气: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袭(为什么不是“飘”?)
●影子: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3、老师很喜欢这一段,想读一读。
4、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读得好?
小结:地图、墨竹、荇藻这些简单的事物经作者的想像,经作者动静结合的描述,变得动了,活了,于是,老师边读边想像这一幅幅画面,就把抽象的文字读活了。
5、你们想学着老师也来读一读吗?喜欢哪个就美美地读读它。读到什么,就想到什么,这样才能读出感觉来。好吗?(自由读——指名配乐读)要求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用心地听,你的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幅神奇有趣的画面。
6、课堂练笔:真奇妙啊!现在你就站在月光下的夹竹桃前,你又会产生哪些幻想呢?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再写一写(出示有提示和没提示的填空,让学生选择填。)
我幻想它是小溪,我的眼前就真的展现出 ,偶尔有几只小虫子飞过,这就是 。
我幻想它是蔚蓝的天空,
。
我幻想 。
小结:夹竹桃能引起我们这样的幻想,所以作者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四、总结全文,理解难忘
1、(欣赏录像)师解说: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花色奇妙,具有韧性,又能引起我的许多幻想,所以却成了我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再读课题)
2、请男生读开头女生读结尾,再次感受一下作者前后呼应的写法。
五、拓展阅读,迁移写作。
1、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发表已经五十多年了,其实,我们这篇文章只是原文中的一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去搜一下原文来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2、推荐阅读《二月兰》。
3、2009年7月11日,本文的作者,被称为“夹竹桃知己”的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因病去世了,享年98岁。有人说季老没有离去,他的精神,他为这个世界留下的财富,以及对中国国学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必将被世人所铭记。让我们再次回忆季羡林爷爷生前曾说过的话:“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季羡林爷爷的这段话给我们指出了写作的一条秘妙——写自己真正感动的东西,否则就成了喊口号,成了无病呻吟。《周易》中有一句话:“天人合一,物我相通”哪一种植物与你相通?是你真正感动的呢?(屏显:青松、红梅等图片以及省略号),在他们身上,你想寄托些什么呢?你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也学着写一写吧!别忘了,可以用上今天学习的写作方法,能展开适当的联想就更好了。
3、以罗丹的名言结束这堂课:“世界上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平凡中的美丽。
板书设计
花色
夹竹桃 (留恋、回忆) 韧性 爱
季羡林 幻想
19、夹 竹 桃 马小:方燕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培养审美情趣;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3. 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受学界泰斗季老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情感,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散文,题目是《广玉兰》。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陈荒煤借描写广玉兰淡淡的幽香,洁净高雅的花朵,花开的各种形态,终年不败的叶片,来表达自己对广玉兰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的写法叫“借物抒情”。齐读作者抒发的感情。
3、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种植物,看大屏幕。注意,夹是一个多音字,这里读jiā,jiá(发夹、夹袄、夹克)看看夹竹桃的叶片、花朵,请你猜猜它名字的由来。
出示资料:夹竹桃的故乡在印度,十五世纪作为一种高雅的观赏植物传入我国,成了我国各地马路边、绿化带中常见的、普通的观赏植物。但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因此不适合室内栽培。
可就是这样一种常见的、普通的、还有毒的植物,与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爷爷却有着不解之缘。季老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专门写了一篇美文。在文章的开头,季老这样写道,引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从两个“不是”和两个“最值得”上你分别体会到什么?
那夹竹桃究竟魅力何在?让我们去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找一找课文哪几小节是直接描写夹竹桃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找到了吗?课文哪几小节直接写了夹竹桃?
(2)A、指名读第二节,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夹竹桃的什么?(板书:开花景象)
同学们,季老院中的这两盆夹竹桃开花时,一盆红似火,一盆白如雪,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这一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难怪季老说夹竹桃不是……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B、指名读第四节,这一小节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韧性”原指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哪些语句写出了夹竹桃花期长、生命力顽强的可贵韧性?用—划出来。这些语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中有两句句式相同:无日不、无不:两个双重否定的句式)这一点韧性,显得非常可贵。难怪季老说夹竹桃不是……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C、第五小节又写了什么?听老师读,一句话概括。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那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我哪些幻想?圈一圈。引读。
月光下的夹竹桃还可以引起我哪些幻想,文中没有写,请你展开想象模仿句式说一说。
同学们,这一小节的第一句话也很有讲究,值得关注。齐读,“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句中的此指什么?还不止于此是因为下文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可见,这句话是文中的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五小节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作者许多幻想,难怪季老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D、小结:同学们,课文2、4、5三小节直接描写夹竹桃,具体写了夹竹桃奇妙有趣的开花景象;花期长、生命力顽强的可贵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许多幻想。这三点正是季羡林爱上夹竹桃的原因。齐读最后一小节。
那第三小节又写了什么?自由读,一句话概括。/分三层,三层之间是总分总关系。
默读第三小节,请你圈一圈,数一数,作者一共写了几个季节里开的几种花? // 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自家院子里一年三季的14种花儿?
同学们,读书贵有疑,读了这一小节,再看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课题是“夹竹桃”,而课文第三自然段却描写了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14种花,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到夹竹桃,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现在,你知道作者用意何在?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季老采用了直接描写和对比衬托的写法,目的都是来表达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赞美、敬佩之情,这同样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其实季羡林喜爱夹竹桃还有一个原因。介绍文化大革命。
同学们,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季羡林?所以,季羡林爷爷写夹竹桃的韧性实际上是在暗喻自己就是一株坚韧不拔的夹竹桃。这种借事物的品格来比喻具有相同品质的人的写作手法又叫“借物喻人”。(板书)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花,既不名贵,又不美丽的夹竹桃,因为它开花的景象……因为它有……可贵的韧性,因为它能……幻想,所以成了“学界泰斗”季羡林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让我们也带着喜爱、赞美、敬佩之情再次齐读课题。
四、作业
1、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有韧性?(岁寒三友、植物四君子、仙人掌、小草、梅花、胡杨、期中考试课外阅读中《家乡的枣树》……)请你课外阅读其中一篇,写一写作者运用的写法。
2、背诵4、5自然段。
板书:
开花景象:奇妙有趣 借景抒情
19、夹竹桃 韧性可贵:花期长、生命力顽强 借物喻人
(季羡林) 引起幻想
《夹竹桃》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
作者:方燕
一、【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夹竹桃》
二、【教材简析】:《夹竹桃》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学期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课文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第六单元一组课文的主题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由《广玉兰》、《夹竹桃》《诗两首(石灰吟于谦;墨梅张志和)》三篇课文组成。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夹竹桃》是季羡林写的一篇被人誉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本篇为节选。在这篇散文中,季先生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了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
三、【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培养审美情趣;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3. 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受学界泰斗季老的人格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情感,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五、【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六、【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始终紧扣文本,让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自主研读,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学夹竹桃“韧性”这一重点段时,首先紧扣“韧性”一词,让学生通过朗读第四自然段中对夹竹桃的描写,谈谈对“韧性”的看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再引导学生紧扣句中的“无……不…”“无不”两个关键词展开思考,并结合所设计的相应的说话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夹竹桃的韧性。通过这种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方法,再加上情感朗读,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这一韧性”“显得非常可贵”。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学完这一部分,让学生联系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来谈,让这种“韧性”也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七、【教学过程】 略
马小六年级语文开展四月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7-04-28 点击:69 来源:原创 作者:邵晓玲
4月27日上午,马小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教研活动如期举行。全体语文老师齐聚南田楼录播教室,观摩了方燕、邵晓玲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执教的《夹竹桃》,吴华秀主任全程参与并指导。
《夹竹桃》是“学界泰斗”季羡林写的一篇被人誉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本篇为节选。两位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课时目标、年段特点,并根据当前毕业班的学情自主设计教案,目标定位准确,教学重点凸显,学法渗透自然,以读促教,读中感悟,悟情悟法。方主任尝试长文短教,一课时完成《夹竹桃》的教学:注重课前预习,问题设计精练,并且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淡定睿智,如银针巧度,引领学生在言语篇章间勾连品味,将应试与阅读教学巧妙无痕地落实;邵老师的第二课时教学以“韧性”为突破口,因势利导,直奔中心,展开教学。整个教学清新和煦,如春风化雨,带领学生在字词句篇中穿梭流连,深切感悟夹竹桃的魅力。
课后,参加听课的老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全面总结了此次教研活动的优点,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张晓丹老师围绕“点准”、“法实”、“悟深”三个关键词,杨静老师围绕“一线引领文脉”、“抓住文本渗重点”、“分析写法谈延伸”,周校长围绕“严谨、精当、有法”,蒋军艳老师围绕“角度准、条理清,教学细、衔接实,解读深、拓展精”一一进行评课。吴华秀主任总结两位老师敢于尝试,勇当教学改革的先锋,肯定两堂课张弛有度、指向明确、教学扎实,将阅读与写作、课内与课外、工具与人文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是两堂有灵气、有法循、有启发的教研课。
夹竹桃具有坚韧不拔的可贵韧性,季羡林的一生就是一株坚韧不拔的夹竹桃。其实,我们的教学也需要“韧性”,踏踏实实搞教研,扎扎实实促提高,从从容容地行走在毕业班的教学之路上!
(撰稿:方燕 摄影:杨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