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关于“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问卷
发布时间:2017-06-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崔沥云


    为了了解一年级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我们选择了马杭中心小学2016级一年级全体学生完成这次调查

    我们针对马杭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这一学期来的表现,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年级发放了28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280份。我们抽取了其中50份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如下:

问卷问题

答案

百分比

1您的性别。

A、男

57%

B、女

43%

2看书、写字姿势

A、能做到三个一

65%

B、被提醒时才能做到

33%

C、从不注意写字姿势

2%

3和家长说再见

A、上学家长送到校门口,主动与家长说再见

70%

B、不说的

30%

4见到教师主动问好

 

A、主动问好

90%

B、被老师点名才说  

5%

C、低头走过

5%

5与别人交流使用礼貌用语

 

 

A、经常使用

88%

B、偶尔使用

10%

C、从不使用

2%

6饭前便后洗手

A、每次都洗手

90%

B、有时洗手

8%

C、太脏了才洗手

2%

7勤洗澡

A、勤洗

85%

B、不常洗

15%

8校内发现脏物主动捡起

 

A、主动捡起来

70%

B、有时会捡起来

10%

C、装作没看见

20%

9帮助有困难的人

A、主动帮助

65%

B、有时帮助

25%

C、从不帮助

10%

10发生冲突时主动谦让

 

A、能谦让

80%

B、和同学理论

15%

C、动手打架

5%

11主动承认错误

 

A、主动承认

70%

B、教育下承认

25%

C、死不承认

5%

12能认识简单的交通标志,知道一些常用的急救电话

 

A、认识、知道

86%

B、了解一点

10%

C、不太熟悉

4%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行为习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课中渗透,注重引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各科教材中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教学活动又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所使用的时间最充足,频率最稳定。在教学中渗透着行为规范内容并进行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学生容易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每册课本都安排此项内容(学习习惯篇)。因此,我们教师都应认真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教育素材,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数学、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健康教育、体育等涉及养成教育内容最直接的学科,更应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树立榜样,身先垂范

模仿大人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特别希望从具体的人身上找到学习的目标,并做为模仿的对象。所以他们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根据他们善于模仿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在榜样的鼓舞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可以以伟人名人故事为榜样教育学生。如向学生介绍毛主席少年时在雨天帮助毛四阿婆收稻谷的故事,引导他们养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列宁小时候的故事,引导他们养成不说谎话,诚信待人的良好习惯。

其次是用学生中的榜样教育学生的良好行为。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作业工整、讲究卫生的学生,可以在班上评选出“学习星”、“劳动星”、“文明星”、“卫生星”“希望星”等等。由于这些榜样是在学生中产生的,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更容易被其他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激起上进心,使他们自觉模仿形成习惯。

最后,要注意教师本身所起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崇拜的人,所以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教师看成完美无缺的人物,一切都要向老师学习。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尽力使自己的言行大方得体,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

(三)常规教育,反复训练

行为习惯的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做到落实。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密切配合学校规定,抓住契机,开展扎实的训练,才会卓有成效。比如开展“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训练时,边训练走边讲解,特别是楼梯转角处,给学生强调:上楼时走黄线外面,下楼时应该走黄线内面。每个班都必须训练。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要开展了单独训练,让所有学生真正明白“靠右缓行”该怎样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选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其中一条内容变成短小易懂易记的儿歌进行学唱,要求学生认真执行;并让班干部组成行为规范检查小组,由组长负责将当天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评比的依据,有奖有罚。学校也可将某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在课堂上、班会上、活动中,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培养他们按时上学、准时回家、认真听课、认真读书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通过训练,学生就习惯成自然。所以应该注意使学生事事时时严格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长期坚持不懈,并且要督促检查,不能忽松忽紧。

(四)环境优美,潜移默化

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班级努力追求育人环境的构筑。如:班训上墙,教室内设置文明警示语,展示学生特色作品等,美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

(五)家校合作,同步培养

家校结合,形成合力。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更多的学生在学校形成的良好习惯,经过一个假期,不知不觉就丢失了,而他们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可见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家长在家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及时提醒他们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杜绝不良习惯的养成。

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家长”评选工作,家长把自己教子的科学方法及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做法用书面的形式总结出来,评选出好家长。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教育连续性,提高教育实效性。这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时时都生活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就尤为重要,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从小抓起,它需要学生长期的努力,也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这样持之以恒,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益终身。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