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家庭教育中如何让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发布时间:2017-06-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郑丹平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其实,人的智能开发是否全面,是否科学,只决定智力的高低;而人的品格如何,则决定人的命运。优良的品格是人才成长最积极的因素,而不良的性格乃至恶习则是一种破坏性力量。许多人以为孩子只要聪明就能健康成长,其实这是十分片面乃至错误的观点。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和他的助手在25万儿童中选拔了1528名最聪明的孩子,测定他们的智商,调查他们的个性品质,一一记录在案,然后进行长期观察和跟踪研究,看看是不是聪明的孩子长得后都有成就。结果,在这些被研究的对象中,多数人在事业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但也有罪犯、流浪汉、穷苦潦倒者。据分析,排除机遇等社会因素外,失败者几乎都存在着不良的性格品质,有的意志薄弱,有的骄傲自满,有的失去积极进取精神,有的孤僻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总之,这些失败者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欠缺,所以他们落伍了。我想,这一研究应该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对于你的孩子在家庭中你是怎样教育的?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吧?我要提醒的是别忘记非智力的教育,注意幼儿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孩子的品格养成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合力,缺一不可。孔子也曾告诫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家陶行知也说:“人格教育依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很好,以后只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入小学,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可见家庭在孩子的品格养成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和影响作用,所以作为父母的要特别注意对孩子基本素质和人格的培养。

    家庭中品格养成教育的方法。

    1.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随着教育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家长不惜代价挤重的学校,让孩子考高分,却不注重品质与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以致于有的孩子一离开家长就不会与人打交道,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不难会得到这样的信息,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和同学之间出现的一点问题不知怎么解决,发泄而自杀或是残害别人。上了大学的孩子还把衣服带回家让妈妈洗。据上海有关部门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51.1%的学生长期有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点家务.由此,出现武汉某大学生雇保姆帮助料理家务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毫无疑问,父母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个人物品也由父母包办。孩子开始学习后,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写错的字。不把纸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对6~7岁的孩子实在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在家里经常干家务的孩子,手会变得相当灵巧,橡皮的使用就不会有问题。曾经有一位家长说过:“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这才是父母为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人生儿留下的最大本钱。”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一定要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条理做事的习惯。比如衣服应该折好放在哪里、比如玩具应该收拾到哪里。孩子的小书包,让孩子自己去整理,把需要的东西放进去,教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要求孩子把东西整理好才能吃饭。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

    2.注重培养儿童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是无成,而热诚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所以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在家庭中,家长们可通过分配任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论是孩子自身或家内外的事,都应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将它做好。根据年龄的不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应有所侧重。比如对两岁的孩子,可从教他收拾玩具做起。对三四岁的孩子可分配他整理自己的睡具,以培养责任心。到五六岁时除有自理生活方面的责任心外,应要求孩子做一些家务,扩大他为别人做事的责任心,通过这些家庭生活里每天必须有的内容去哦诶样孩子的责任心和坚持性,对孩子来说即具体,又容易做到。

    父母在家庭中要用角色意识影响孩子。“身教胜于言教”,没有责任感的家长无法培养出勇于负责的孩子。父母的言行及处事方式影响着孩子,让他们在观察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责任意识。负责任的现代父母应做到:①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教导方式和伙伴式亲子关系。尊重孩子、接纳孩子、提醒孩子,而不是动怒指责、限制,过分强调家长的绝对权威等。②营造一个民主、和睦、富有亲情的家庭氛围,这是父母负责任的一个重要体现。③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父母要为孩子创设充当有价值角色的机会,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在玩乐中让孩子受教育。如:在游戏中,让孩子当家长,家长当孩子,让“小家长”给“大孩子”的行为作评价。“大孩子”故意表现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引起“小家长”的不满,让“小家长”批评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大孩子”要故意让“小家长”给自己讲道理,给自己立规矩。这实际是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还如,有意识的分派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加家庭会议,商讨家庭计划地制定;体谅父母的艰辛,为父母分担忧愁;自觉遵守家庭的基本规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要给孩子立“规矩”,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如,从那里拿来的东西,要放回到原处,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好,做事要做完等。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孩子知道为个么,重要的是有了规矩还要检查,不忽视,不迁就,要持之以恒。让孩子在家庭中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战胜困难的毅力和能力,提高他有们的责任能力。乐观自信能激发孩子做事的能力,能力可帮助他们产生自信心、勇气。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科学方法来指导,教育他们学会负责。可以用以下方法:①以赞美、鼓励为主,不要一味的挑剔孩子的缺点来责骂,应该找出他们的迸步加以肯定、赞美。这里所说的赞美,就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如:“玩具整理得很好”、“鞋子摆放得很整齐”、“真是妈妈的好帮手”等。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②通过讲故事、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及生活规范,如:礼貌、守时、合作、轮流、倾听等。③实际锻练法,让孩子在不断尽责任的行为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负责。  

    3.培养孩子的爱心,教独生子女知道关心人

    笔者曾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有位父亲非常痛苦地告诉别人:为了他的女儿能吃好、睡好、学习好、上重点学校,他整日拼命地赚钱,回家后更是对女儿照顾的无微不至。可他因为发烧三天起不了床时,女儿一句问候的话也没有。这就告诫家长们,爱孩子要有分寸,必须要让他知道。要让孩子知道别人关心他,他也应该关心别人。要让孩子形成多说“谢谢”的习惯。只有心存谢意并且表达出来的人,才会真正地体验到关心他人能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它有助于改变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让孩子对周围给予关爱得人心存感激。

    教孩子关心别人,需从年幼开始为他树立良好榜样,父母的榜样将成为孩子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源泉,也是一种无声的有效的教育方法。父母要用言行态度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他学会爱人、关心人。

    教孩子关心别人,从小事做起,从儿时做起。让孩子从“捶一下背”、“递一条毛巾”、“送一口水”、“拿一双拖鞋”等点滴小事做起,使他们养成“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照顾我”、“感谢别人帮助我”等凡事感恩报德的行为习惯。

    此外,家长某些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也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例如,有的父母虽然也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但当孩子把好吃的东西送到自己嘴边时,一边表扬孩子,一边仍让孩子独食这份食品。这样,又强化了孩子的主体意识和自私心理。由此,做家长的要从小时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先长者,先他人,后自己的分享榜样。同时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分享机会,教给他分享规则。需要提醒的是,儿童的分享行为不能只靠外部的监督力量,家长的责任在于使儿童在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到分享的乐趣,使其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要特别重视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教育有特殊的关系,他们在家庭生活时间长,有着亲密性和依赖性,儿童又具有好模仿和辨别力差的特点,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性格爱好、生活情趣、生活方式、环境设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长对儿童管教的态度和方法等都直接的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品德、行为和性格的养成。为父母的要像关心孩子的身体和智力一样关系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使他们终身受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