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规划课题
《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
子 课 题《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中 期 报 告
根据山东省教研室于2011年6月23—26日在滨州市邹平县召开的《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开题会议精神,结合我校承担的“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子课题实验内容,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现将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概述
1、课题研究来源。“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中国历来重视通过道德教化而治国安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世纪之交,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占全国总人口近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学生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学校德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本”;“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
基于以上因素,对现有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尽快构建适合各地实际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启动了“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我校申报的“关于小学品德教育内容体系的相关研究”项目之一“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获得批准。
2、课题研究起止时间。根据总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我校承担的课题自2011年6月开始申报准备,计划至2012年12月结束,历时三个学期(一年半)。
3、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品德,不仅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时代任务,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乏见。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我们应该重视他们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因此,德育工作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积极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4、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富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观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就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启蒙和培养,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意义其一。
其二,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期,党的十七大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的奋斗目标,使我国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而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第三,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品德,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做好品德养成教育工作,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美德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先哲的“慎始则善终”的教训很有道理。现代教育专家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教会学生做人。只有学生从小形成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后也能及时发现和补救,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只是结合德育教育实践,总结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创新有效做法,其理论价值包括:分析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健全性格;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积累德育教育经验;指导教师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其实践价值包括:使课本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效结合,让课本知识变成学生的自身能力,在教育工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养成基本的良好品德,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5、课题研究的目标。在总课题的框架下,本课题研究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品德状况,结合社会实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通过适宜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实现德育教育效果最大化。目标主要设定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品德教育主题活动,形成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良好品德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做法。
(2)、探索农村德育教育策略途径,提高德育教育效率。
(3)、培养学生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的基本品德,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4)、写出较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6、课题研究的内容。小学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主的学科,是启迪学生思想智慧的德育科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个体公民基础。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不能单靠课本知识,要让学生在生活交往中获取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思想素质。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研究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
(2)、根据德育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良好品德。
(3)、有关学生品德养成的代表性案例分析与研究。
(4)、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式方法及采取的策略途径。
(5)、品德教育系列主题活动设计与开展研究。
(6)、其他相关德育教育知识与经验。
7、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主要使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和教育叙事法等。
(1)、文献法
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品德养成方面的书籍文献,从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做好整理和记录,以提高参研教师的理论水平。
(2)、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分工,对学生进行集体和个体观察,从中获得研究数据,以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3)、经验总结法
在教育研究中,该方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在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实验完成的验证总结中,将根据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实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案例研究法
是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现象中揭示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方法。其研究过程一般为选择案例、搜集数据、分析资料、撰写报告几个环节。
(5)、教育叙事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是将叙事研究法用来研究教育问题,即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参与科研、提高批判反思能力、增进教师合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叙事研究切入教师实际、贴近生活,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意义,使教育科研回归生活本身。
8、课题研究经费保障。学校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参研教师培训、学习及研究资料的购买,保障课题组的正常运行。
二、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步骤,我们对承担的课题进行了扎扎实实的实验研究,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2011年6月:了解了省教研室“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情况,填写子课题申报表,申请立项。于6月23~26日,我校肖金梅老师参加了省教研室在滨州市邹平县召开的《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开题会议。返校后,肖老师对会议情况进行了传达。
2011年7月:立项批准后,课题负责人姜赟老师撰写了《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议,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分配了研究任务。
附“课题组成员及课题研究分工”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职务 | 学历 | 工作单位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分工 |
姜 赟 | 男 | 37 | 校长 | 本科 | 姜楼小学 | 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 | 统筹指导课题研究与课题报告(论文)撰写 |
陈永顺 | 男 | 46 | 教务主任 | 专科 | 姜楼小学 | 案例分析 |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德 |
朱志国 | 男 | 36 | 少先队辅导员 | 本科 | 姜楼小学 | 品德培养策略途径 | 品德养成策略途径 |
肖金梅 | 女 | 38 | 教师 | 专科 | 姜楼小学 | 品德养成方式 | 学生品德养成方式 |
陈会敏 | 女 | 32 | 教师 | 专科 | 姜楼小学 | 品德养成方法 | 学生品德养成方法 |
2011年8~9月:首先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分工,制定出了各自研究计划,并进行理论学习与相关资料搜集,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我们在9月26日召开了课题研究情况交流会,参研老师汇报研究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并展示了自己撰写的学习笔记。交流会上老师还提出了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解决措施,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会后,每位参研老师都写了一份研究情况总结。
以上是课题准备阶段(2 011年6月至9月)的工作,我们认真的进行了课题准备,较好的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为接下来 “实验研究阶段”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10月~2012年2月,这时段的主要工作是: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结合所执教班级学生状况开展实践操作,就学生品德缺失、良好品德养成方式方法、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积累等方面进行扎实研究。
姜赟老师负责设置了“小学生品德情况调查问卷”,对1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写出了分析报告(附件1《小学生品德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掌握了学生品德薄弱情况,为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措施提供了依据。
陈永顺老师搜集了一些品德教育案例,对诚信、感恩、责任、礼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收获,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品德情况,实验性的开展教育,收到了一些效果。
朱志国老师在自己的任教年级中,着重就“责任”和“诚信”对学生进行了专题教育。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朱老师利用多媒体专门播放了“最美妈妈”吴菊萍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感人事迹(附件2《“最美妈妈”的事迹》),让学生去思索、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一个共识:吴菊萍不顾生命危险徒手接住坠楼婴儿行为,不仅是一个做母亲的本能,更是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我们做学生的应该履行好学习的责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在这次班会后,朱老师又结合“广东小悦悦事件”让学生谈看法,写感受,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朱老师给学生讲安徽“信义兄妹”张仁强和张仁秀替身故大哥张仁春偿还120多万欠款的事迹(附件3《“信义兄妹”谱写人间诚信之美》),引导学生做人要诚信,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欺骗别人。在这个教育活动中,朱老师让学生从答应老师按时完成作业等小事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肖金梅老师和陈会敏老师就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设计了“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在这一学期,依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心奉献教育、感恩父母教育和呵护生命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活动过程中,参研老师不断将自己的实验研究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从而积累了德育工作经验(附件4《“孝心献给父母”班会设计与组织》)。
我们虽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操作,但由于学科知识学习任务的繁重,一些教育活动还不够深入,没有注重学生品德的持续性教化,所以教育效果仍需要巩固,这也说明,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12年3月~4月,这时段的主要工作是:召开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交流会,总结研究经验,解决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实验成果分析,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3月份,各参研老师根据上一阶段试验情况,整理过程性研究笔记,分析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交流研讨,初步评估试验的效果。在这期间,老师们积极参与,认真分析,并将写出的一些研究反思、调查报告和研究案例发表在网上,以期得到同行的交流和指导。为更好的巩固教育效果,学校召开校会,集中表扬了上学期品德方面表现突出的20名学生,给其他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4月份,我们召开了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交流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调整工作思路,布置下一阶段研究任务。会后,各参研老师写出了阶段性总结,课题负责人撰写了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学校将有关材料做了汇总整理。另外,学校还更新了文化宣传牌,充实了品德养成的宣传内容,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在这段的总结反思中,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实践性课题研究材料,但材料主要是一些表象的分析,深层次的、理性的东西还没有发掘出来,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实质性、有深度的规律性材料。参研老师的学历和研究水平的差异,也使得各老师承担的研究任务进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推进。
三、阶段性成果
我们开题至今,已近两个学期,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按照我校承担的子课题实施步骤,各参研老师认真开展试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果。
1、参研老师积极进行理论学习,认真撰写学习笔记达3万字以上,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为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题组在总课题开题会议后,撰写了子课题开题报告,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步骤,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
3、课题老师在课题试验过程中,及时记录研究过程,完成过程性笔记近7万字,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4、为配合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我们开展了“主题教育月”活动、充实了校园文化德育宣传内容、表彰了20名道德模范学生,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5、参研老师在这阶段研究工作中,写出了调查报告、案例分析、主题班会设计、德育论文(心得体会)等共计23篇,其中姜赟老师撰写的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孝心献给父母》一文收入《智慧与创新》一书。
6、我校有3名老师获得“品德与社会”区级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称号。
7、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校风和学风得到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学校德育工作受到上级部门表彰。
8、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其他工作的发展,2012年4月份,我校顺利通过“菏泽市园林化学校”申报验收,获得“菏泽市园林化学校”称号。
四、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我校在上一阶段的工作中,基本上完成了课题实施步骤规定的研究内容,但根据研究实际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省总课题组“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安排,我们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对下步研究计划给予适当调整,具体如下。
1、继续进行试验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2月)
①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研讨会,接受专家指导意见,调整优化实验方案。
②课题组成员就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就相关德育教育知识进行学习和交流。
③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④课题组成员深入分析试验过程,从记录的过程素材中发掘理性的、科学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撰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2、实验总结阶段(2013年1月——6月)
①运用试验经验,在学生中继续开展良好品德养成的教化工作,验证试验效果。
②参研老师整理实验成果,撰写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实验论文或研究报告,发布在相关教科研网上,推广研究成果。
③课题负责人汇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撰写较有价值的结题报告,交总课题组验收。
④做好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工作。
五、参加这段工作的人员名单
课题总负责人:姜赟
课题参研教师:陈永顺 朱志国 肖金梅 陈会敏
六、中期报告撰写时间:2012年5月
牡丹区何楼中心校姜楼小学课题研究小组撰写
【附有关材料】
附件1:《小学生品德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附件2:《“最美妈妈”的事迹》
附件3:《“信义兄妹”谱写人间诚信之美》
附件4:《“孝心献给父母”班会设计与组织》
【附件1】
小学生品德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在承担了省级教研课题后,我校根据课题内容,对本校学生的品德情况进行调查,以便更好的进行课题研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调查目的
良好品德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保证,是进行德育工作目的,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摸清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状况,能有效的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德育效率,保证德育效果。
二、调查对象
我校1——6年级学生(180人)
三、调查问题
问1:你觉得什么职业最光荣?A老板 B环卫工
问2:你会在同学面前说自己的东西比谁都好吗?A会 B不会
问3:进办公室时,你是主动喊报告等老师允许后再进还是不喊报告直接进?A喊 B不喊
问4:见到师长,你能主动打招呼吗?A能 B不能
问5: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A知道 B不知道
问6:在家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吗?A会 B不会
问7:你有没有说过谎话?A有 B没有
问8:你答应了老师或父母要好好学习后,能做到吗?A能 B不能
问9:当遇到陌生人出了车祸,你是主动帮助报警、站在一旁围观还是绕着躲开?A报警 B围观 C躲开
问10:你拾了钱是交给老师、父母还是自己买零食吃?A老师 B父母 C买零食
四、调查结果统计
问题序号 | 选择A | 选择B或C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1 | 127 | 70.6% | 53 | 29.4% |
2 | 116 | 64.4% | 64 | 35.6% |
3 | 162 | 91.1% | 18 | 8.9% |
4 | 113 | 62.8% | 67 | 37.2% |
5 | 68 | 37.8% | 112 | 62.2% |
6 | 86 | 47.8% | 94 | 52.2% |
7 | 56 | 31.1% | 124 | 68.9% |
8 | 102 | 56.7% | 78 | 43.3% |
9 | 136 | 75.6% | 44 | 24.4% |
10 | 98 | 54.4% | 82 | 45.6% |
五、数据分析
从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小学生的品德现象与理想中的品德目标是有差距的,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认识比较薄弱
在问题1中70.6%的学生都选择当老板,因为他们都觉得老板有钱,最威风,是人人羡慕的职业;认为当环卫工又脏又累,是不好的工作。显然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比较薄弱。
2、有攀比虚荣心理
有64.4%的学生都会炫耀自己的东西是比别人好,普遍认为只有出手阔气才会被人瞧得起,让人羡慕。
3、文明礼仪有待加强
问题3和4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知道进办公室喊报告,见到师长能主动打招呼,但也有部分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礼仪。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越是高年级的学生,礼仪情况越是令人担忧,这反映了我们常规礼仪教育的不足。
4、缺少感恩
从问题5和6的调查中可以知道,62.2%的学生是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这可能是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关系,同时也表现出父母对孩子过分爱护,导致孩子只懂得享受,不懂得感恩,并且怕苦怕累,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张手的不良习惯。
5、诚信缺失
有70%的学生说过谎,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次数也越多;有43.3%学生答应老师的事不能做到,越是“学困生”越是不能兑现承诺。这说明学生的诚信品德缺失,如果我们德育工作者不加以重视的话,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6、应重视学生责任心和拾金不昧等良好品德的培养
问题9的调查显示,虽然有75.6%的学生能报警帮助车祸受伤者,但也有近两成半的学生选择了围观和逃避,这可能受社会不正确舆论的影响,而问题10的调查则更让我们担忧。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责任心、社会担当意识、传统美德等良好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令人堪忧。
从以上调查情况得知,小学生的道德取向存在偏差,道德判断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不相称,这必须引起我们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附件2】 “最美妈妈”的事迹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班召开了一次“最美妈妈”事迹学习交流会,下面是有关“最美妈妈”的资料。
【事件回放】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阳台外的晾衣杆,突然从10楼坠落,楼下过往的人们望见便厉声尖叫起来,这一叫把吴菊萍给唤了过来,只见她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问心无愧就好。”公司奖励了20万元,她留作自用,为此背负了不少压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赡养父母、培养孩子、还房贷……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对这些现实问题视而不见。“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社会反响】
由于这个事件,吴菊萍被评为2011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荣膺“最美妈妈”称号,在颁奖晚会上,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在颁奖词中写道: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学生交流共识】
吴菊萍不顾生命危险徒手接住坠楼婴儿行为,不仅是一个做母亲的本能,更是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我们做学生的应该履行好学习的责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
【附件3】 “信义兄妹”谱写人间诚信之美
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一种原则,我们社会历来倡导诚信之美。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却丧失了诚信,这种不良风气也对未成年人产生了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我们举行了一次班会,以安徽“信义兄妹”的事迹来引导他们。
【事迹回放】
霍邱县周集镇农民张仁强、张仁秀,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们以自己的勤劳、正直与担当,义务替哥哥偿还生前欠下的120多万元巨债,这对“信义兄妹”的事迹在当地被人们广为传颂。
2008年,霍邱县周集镇农民张仁春筹资办厂,岂料企业尚未投产,他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120多万元的债务。张仁春的弟弟张仁强和妹妹张仁秀,本没有还债义务,但他们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毅然决定替死去的哥哥还债。
张仁强说:“谁的钱都是血汗挣来的。我哥死了,我不还谁还呢?”张仁秀说:“人死了,该(欠)人的帐不能不还啊。”
做人要讲信义,正是坚持这样的理念,兄妹俩勇敢地担下了还债的重任。他们起早摸黑,紧衣缩食,收过废旧钢材,养过猪,只要能挣到一笔钱,就会立即还上一笔。而为了能够替大哥早日还清债务,三年来,张仁强和妻子一直住在十几平米的出租房里,张仁秀27岁的儿子也一直没房结婚,但他们累计偿还的债务多达110多万元。
【社会评价】
霍邱县王截流乡王楼村村民张明喜说:“这家人很讲信誉,我很感动啊!”
周集镇信用社信贷员李大明说:“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亲情和信义。”
霍邱县张仁强、张仁秀兄妹为亡兄还债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全国关注。很多读者赞美他们为“信义兄妹”,央视《新闻联播》称他俩为“最美中国人”。
【班会效果】
通过事迹学习和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了“做人要讲诚信,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欺骗别人”的道理。同时,老师让学生从答应“按时完成作业”等小事入手,逐步培养良好的诚信美德。这次班会后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说谎话的情况也得到了有效避免。
【附件4】“孝心献给父母”班会设计与组织
牡丹区何楼中心校 姜 赟
【活动目的】
学习孝德模范人物事迹,继承孝心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孝道观念,让他们明白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从而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活动过程】
环节一:走进历史,感受孝德
“孝”为百善之首,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孝道的故事、诗文,这些感人的素材都能让学生体悟到孝德的魅力,因此我首先让学生从历史素材中感受“孝”之美德。
1、老师向学生介绍“二十四孝”故事,让学生感受孝德至善之美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介绍“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氛围中接受孝德教育。
2、师生互动,交流关于“孝道”的古代诗文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点拨下,回忆课内外读物中关于“孝道”的古代诗文,相互交流,称颂“孝道”美德。通过互动交流,积累了下列诗文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谚语)
……
环节二:直面现实,感悟至善
生活是一面镜子,照出世间百态。我们生活中有一些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也有一些为人子女却不尽孝道的反面事例。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正反事例从而明辨是非,感悟至善之美。
1、利用多媒体介绍2011年第五届“十大孝子”的事迹和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的事迹
荣获第五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的明星有冯远征、汤灿、朱时茂、李玉刚、等,他们感人至深的孝父敬母的事迹对学生触动很大,而“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的事迹更让学生认识到孝道是至纯至真、至善至美之情。
2、学生联系生活见闻,说一说自己村庄中存在的不孝敬父母的事例
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就自己认为不孝敬父母的现象纷纷发言。
学生王某说,他的一个邻居辛辛苦苦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盖了房屋娶了媳妇,结果两个儿子媳妇都不让自己的父母住在自己家中,把父母撵出了家门。
学生李某说,他庄上一个70多岁的老头生了病,三个儿子都不愿拿钱给父亲治病。
学生张某说,他庄上有做子女的不给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父母生活费的。
……
学生在讲述这些不孝敬父母的事例时,都感到很气愤,认为不孝敬父母是不对的,是应该受到批评和谴责的。
3、学生六人一组,交流对“孝道”的看法
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们发言踊跃,逐步形成了对孝道的一致意见:子女的生日,父母的难日。做父母的生养我们付出了巨大心血,我们应该知恩图报,孝敬他们。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一份责任。
环节三:孝敬父母,重在行动
孝敬父母,不是一种口头行为,而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真正成为一个“孝道”的实践者。
1、作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孝敬父母?
老师组织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各自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学生各抒己见,认为下列行为都算是“孝道”的表现:
①、聆听父母的教诲,不顶撞父母;
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劳动负担;
③、上学离家或放学回家,向父母问好;
④、有事不能按时回家,要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
⑤、努力学习,不让父母失望;
⑥、生活节俭,吃穿不攀比,体谅父母难处;
⑦、在外与人和睦相处,不惹是生非,让父母放心;
⑧、父母身体不适,子女要嘘寒问暖,寻医拿药,端茶送饭;
⑨、牢记父母的生日,适时送上子女的祝福;
⑩、学习中受到表扬奖励,告诉父母,让父母欣慰;
……
2、自己身上有哪些不“孝道”的行为?
老师让学生检点自己,自省不足,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改正,做一个“让父母放心、让大家称赞、对社会有用”的好孩子。
3、布置“孝心行动”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如:为父母端一杯茶、剪一次指甲、洗一次脚、问一声安、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叠一下被褥等。
【活动效果】
我们组织的这次班级活动,让学生领悟了“孝道”至善之美;知道了孝敬父母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明确了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传统美德教育,更是一次思想素质教育,同时也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做出了努力。
【活动反思】
“人生有德孝为先,华夏儿女代代传,吾辈而今承前志,美德永驻慰人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从每个人人生的初始阶段抓起。该活动案例能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入手,结合古今“孝德”故事和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更值得肯定的是该活动主题符合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主旋律。相信学生能从这一活动中受到教益,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附: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 事迹介绍
【事迹介绍】
“带着母亲上大学”的最美女孩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养母刘芳英抚养。养母三年后因手术失败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孟佩杰说:“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12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15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的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
虽然孟佩杰的身世可怜,但她不向命运低头,依然勇敢地面对生活。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在被推选为2011“感动中国”人选时,推选委员丁俊杰说:“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的平凡女孩。”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感动中国”晚会颁奖词】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