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学会初步有感情地朗读文。
2、联系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学写部分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山,小朋友这是个山字,你知道哪些山?(学生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2、是的,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五大名山之一的华山,谁来喊喊这座大山的名字?(指读)跟着老师一起写写。(板书:华)这个字还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领读两遍。当它做人名姓氏的时候也读这个音,他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谁知道?读“huá”,组词。
3、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华山走一走(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华山,它在我国的陕西省,是五大名山之一,古称“西岳”,华山海拔2154 .9米。凭藉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古到今,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前去游览。
小朋友们你觉得华山怎么样?(预设:华山很高,华山的山很奇特,华山很美)看完华山的图片,小朋友们脱口而出的“华山真高啊”、“华山真美啊”其实都是在赞美华山,课题中有一个字就是表示赞美的意思,拿出你的聪明指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板书:咏)现在你知道咏华山是什么意思了吗?(对的,就是赞美)华山,谁来把课题完整的读一读?指读,齐读。
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谁咏?为什么咏?怎样咏?)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
1、小朋友们可真会动脑筋,老师奖励你们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是谁咏华山的?小耳朵可要听仔细咯!
讨论:是谁咏华山的?(板书:寇准)这位小朋友听的可真认真!
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请小朋友轻轻把书打开,用小手指指好,自己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先拼拼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标好小节号。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刚刚在标小节号的时候,小朋友都注意到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往学的课文有些不一样,课文中还出现了一首古诗。观察仔细的小朋友一定注意到了在吟诵的后面有两个点,这个标点符号叫冒号,提醒我们下面还有内容,所以下面的古诗也是属于第二小节的。现在你能重新标好小节号了吗?(生改正)
三、检查自读情况,随文识字
1、出示: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登华山。
(1)谁能来读一读。指导读好“小孩儿”。齐读
(2)这个“小孩儿”就是(指着板书)引读——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
小结:通过小朋友刚才的朗读,知道了是寇准在咏华山,那他为什么要咏华山呢?
请小朋友再次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找答案。
3、交流:读了在第二小节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1)出示:啊!华山真高哇!学习“真”注意读音,写的时候注意什么?华山真高就是说华山---非常高。谁读好这一句
(2)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a出示古文字“自” :像什么 ?凡带自偏旁的都和鼻子有关 ,两小横就是鼻梁上的鼻纹
B“己”几笔完成?
c小朋友们看,这些山有的在远处,有的更远一点,有的在近处,有的更近一些,这么多位置不同的山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谁知道?远远近近,像这样的叠词你还知道哪些?再仔细看看这叠词,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再说几个这样带有反义词的叠词吗?
D你能把这句话读正确吗?
(3)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 学习“朵”:几字头,第二笔是“横折弯”,不带钩,我们还可以说一朵( )
b 显红:山腰间
指读这个词语。教学间,给“间”找找好朋友,词语开花。
那华山的山腰间在哪?板贴图片,指一指,他的意思是中间。他还可以作为量词,一间( )。在我们课文中跟山有关系的词语还有两个,出示:山路 山顶,指读,谁也能上来指指它们的位置?
4、理解了词语相信课文会读的更好,齐读。
5、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寇准为什么要咏华山了吗?(板书:高、美)
6、华山又高又美,作者又是怎样来赞美华山的呢?(板书:吟诗)
(1)出示古诗。谁能来读读这首诗?教学生字无,与。有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诗不仅读正确还要有节奏,教师师范读读诗。指读,像这样子摇头晃脑,声音有时高,有时低,有时快,有时慢的读就是吟诵,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2)这小孩真了不起呀!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诗,怪不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呢?先生怎么说的?出示:“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指名读。齐读。
(3)你能给“称赞”找个近义词朋友吗?(表扬,赞扬,赞美)提问:你在什么时候也受到过爸爸妈妈或老师的称赞?
四、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读完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看着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老师给你点小提示,相信你们会说的又简单又好。填一填:出示: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和他的先生去登华山。看到华山又高又美,就吟诵了《咏华山》这首诗。
五、学写生字
课文会读了,我们还要学会写字
1、出示生字:己,无。学生自由读。指名读。他们都含有那个笔划:竖弯钩,竖直弯圆底部平。
2、指导书写
(1)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己:上紧凑下舒展 无:首横短,竖撇长,竖弯钩向外伸
3、学生描红,仿影。教师巡视。
板书:
咏华山
谁 寇准
为什么 ? 高、美
怎样 吟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