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是真善美的熏陶,给予学生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爱这个世界,教会他们怎样尊重生命。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引发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激情;培养学生尊重、爱护、珍惜生命、开发生命潜能、构建生命意义的能力,使他们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
生命教育是一条线,不是一个点,我们没有丰富的、成形的经验,也没有丰厚的底蕴,但我们有“学而不厌”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以及不断创新、不断探究的工作作风,再加上生命教育这块园地有努力灌溉、培育的空间,希望能与大家一起研究分享生命教育的经验、想法。中国古代把儿童的教育称为“发蒙”或者“启蒙”。其意思是说,教育是生命的敞亮,是生命从晦暗走向光明亦即觉醒的过程。
人是具有无限潜能的存在,也是追求无限潜能的发挥的存在,就是人类的潜能的外化和进展。因此,作为一个生命,作为一个人,他对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具有不可遏止的动力和冲力。去发展自己,去实现自己,去实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使命,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唤醒受教育者的这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这种意识显然就是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我们不把学习过于狭义的理解的话,终身学习意识就是生命意识,反之亦然。这样一个时代需要这样的生命意识,而激发这样的生命意识就是教育的根本使命。生命意识要靠生命自身来激发,就像一棵树的摇曳带动了另一棵树。我们经常说:“认识你自己”,而实际上,我们通常是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的,即“认识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他人”。这里认识他人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活生生的他人,主要是教育者的生命意识。认识他人的另一个意思是通过历史的生命,即人文学科来学习。教育就是引导教学者对这些生命体验的重新体验、重新开发,与此同时,学习者自身的生命也获得了开发。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双重的开发过程。另一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也就变成了生命表达的一部分,至少是生命表达的工具和手段,这样,有关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对峙和争论就可以消融或整合在激发生命的意识的教育之中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