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有感“生命教育”——《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6-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丹

曾在教育杂志上读过北师大肖川教授的文章,觉得肖川教授富有个性、大胆、风趣而智慧。暑假中,拜读了他的教育随笔《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原本渴望从中学到新的教育思想,感受一下教育真正的使命与责任,可近段时间的匆忙阅读未能体会其真谛,只是简单地将一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我们不停地跑,争取领先,但总是有一刻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这条路是通向梦想还是通向深渊?”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使命与责任赋予教育以高度和灵魂。肖川认为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应该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

肖川教授在《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一文中,提到了班上一位姓陈的女同学,被同班同学侮辱了整整三年!这三年是怎样的黑暗与漫长!然而,在同学肆意的欺凌中,小姑娘却默默地忍受着……这样的凄苦,这样的沉默,这样的孤寂,一想起就让人心痛。人都是有尊严的,我们教师应该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永远不要当众批评孩子,那样只会将孩子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全面、最持久、最深远的,甚至是一个眼神、一句话很可能就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教师最需要经常思考的是,我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我是不是不经意地带给了学生伤害……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心灵的健康与纯洁,应该慎之又慎。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肖川教授说得好: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

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语文教材内容来看,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的教育的契机。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应努力培养他们如何去欣赏生命。积极地审视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就会发现生命的魅力所在。

我们有责任,也有理由把人性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成为“训练”、“成绩”等应试东西的代名词。这正如肖川教授在书中表明: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读完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不禁感慨,肖川老师的教育随笔,其实是他教育人生的写照,是他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用他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肩负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抒写他人生的教育学。

最后,我想引用冯建军教授的两句名言来结束我的这份短短的感悟吧:“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即生命。”“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