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叶圣陶《语文教学十二韵》有云: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自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是中小学时代形成的一些语文学习技能和习惯。前人说“幼学如漆”就是这个道理。小时候学会了游泳,即使事隔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旦落水,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还会游泳!小时候会背的课文也一样,一旦需用,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因此,小时候养成的语文技能和习惯,刻骨铭心,习以为常,可以终身受益。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为学贵慎始。清代文学家刘善在《习惯说》一文中讲述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他住的一间屋子里,“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屋里有坑,每走到那儿,脚总要被绊一下,不自在,难受。然而,时间久了,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了。后坑填平,刘善“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坑填平,刘善走在上面反倒被绊了一下,吓了一跳,好像屋里地面突然高出一块,过了一会儿,走在这里仍然是这种感觉,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于是,他感叹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一旦养成真厉害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养成,就成为人的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二是习惯可以改变;三是“养成”与“改变”的条件都是时间——“久”,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语文的阅读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读是读懂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时,不能浮光掠影,只求大致了解,字的读音,笔画,与前后字的搭配等,要仔细的思考,认真的推敲,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要逐字逐句地看,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看,以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阅读离不开读,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应用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时要求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要求学生用舒缓赞叹的语调展现优美的景色,有时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朗读的习惯。如在教学杏林子《生命生命》一文时,我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但是这里的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来说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价读、配乐读等形式;纵向来说有以下几个层次:初读要求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再读理清思路、质疑问难,三读理解课文、把握文意,四读充分领悟、美点寻踪。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体会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的目的。
再次,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宋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显然,读书要眼、口都聚焦在“心”上,用心专一,字才识得真,文章才读得顺,才能真正理解,有所收益。因此平时就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脑子一定要跟着眼睛的看和口的动一起到位,用心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边读边想中体会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把文章读懂。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把自己当文中的小主人公——村支部书记,想一想村支部书记在面对咆哮而来的洪水没有慌乱,而是镇定地指挥村民过那一座窄窄的桥这种复杂的内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情境,深刻体会到村支部书记那伟大的形象: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样通过经常化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二、培养勤于动手的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是很好吗?因此,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用圈、点、划、记、批等方法,更扎实地掌握阅读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1)圈: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和难解字词,以便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予以解决。(2)点:点出体现文章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阅读中快速地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3)划:划出文中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反复朗读和背诵,以便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表现手法。(4)记:记下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以便请教老师和同学,养成虚心好问的习惯。(5)批:在书上有些地方可批上自己的读后感想,以便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平时总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做到至少读三遍书:一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二读课文,点出重点词句或优美词句,并在旁边用铅笔批一批感受和体会;三读课文,记下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问老师或同学。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学生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阅读中的疑难,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增强主动求知的自觉性。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勤用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阅读教学前的预习和读课外书时,我一贯严格要求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务必自行翻阅字典解决,决不允许障碍跑,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词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2)勤查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新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新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又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如在学习《晏子使楚》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晏子的其他一些故事,就能很快地把握晏子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的人物形象;在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信息无处不在,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查阅资料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查阅。平时要经常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提高查阅资料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
三、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宋朝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创设,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既可在讲课之前质疑,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还可在讲完课之后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敢问、爱问,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四、培养勤于摘抄、练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及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教的班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诵,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一般每周写一篇),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几段话,还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参考文献:
1、《小学青年教师》
2、《语文教学通讯》
3、《基础教育实施纲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