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本文根据作者本人的教学体会和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论证了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文拟从教学艺术论的角度,就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期掌握、运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开创语文学科德育新局面。
关键词 德育 语文学科 小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决定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学科德育理应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 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必须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从理论上认识语文学科德育的基本任务
教育界专家学者立足语文教学实际,本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创新和发展,继承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注 ①)它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创造性地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以此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美感直觉统一于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教育可谓重中之重,因为“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绝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中国教育调查》)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就是其中的一片,只要缺损了这一片,桶里的水将会全部流失。所以,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而轻视德育,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如:美国进行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诚实勇敢;公正正直;自爱自律;勤奋刻苦;忠诚守信;宽宏大量。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光华不再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也许基于这一原因,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会了古今中我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从教学艺术范畴错位的角度看,这实质上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教学艺术观。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渗”而“透”至学生心灵。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思想的脉博,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同时掌握好分寸,取得实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三、课堂上与德育融合的策略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1、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桂林山水》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静、清、绿等,当学生对桂林水的特点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桂林山水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2、巧妙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兴趣,陶治情感。
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参阅课文的插图,继而问他们有谁去过桂林,一问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各抒己见,我以此为契机让他们翻阅课文结合文中的句子,然后合上书本介绍自己当时去桂林游览的感受、见闻。这样达到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山河美以及热爱祖国的感情。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朗读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初,教师的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别林斯基说过:“感性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感情,谁就不懂得道德。”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运用得当,必能使学生移位入情,达到教育的目的。
3、分析好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我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在教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来认识文中伽利略的形象——善于思考、执著、敢于为真理坚持。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学生们真正认识到: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的共同情感,为了社会的进步,要以英雄为榜样,勇敢追求真理。
4、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一个人的素质像座冰山,露出水面容易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小面积,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则是那水下不容易看到的一个大面积——进取性、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等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这些创新人格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格意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胸怀广阔、坚忍不拔以及自尊自信的品格。小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可作德育教育的诱机。如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是一篇对勤劳、不怕困难的劳动人民高尚精神的讴歌之作。教学时,可把注意力放到对劳动的认识上,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劳动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又如在教授《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除了字词教学,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些小练笔让学生通过“写”作深层次的思考,如:大家在看到青年人画画时议论着、赞叹着,那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呢,请写几句话。通过这样的写话训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而且会加深大家对青年人那种专心执著的精神佩服。
5、教师、作者、学生的情感和谐共振。
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注2)具体地说,这种和谐共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其主要含义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教师的情感传达与学生的情感接受的和谐共振。
第二,教师和教材的和谐共振。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和教材相互依存。一方面,教材是教师借以形成德育渗透艺术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依据;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又是通过教师渗透给学生的,教师是沟通学生情感和教材内蕴的桥梁,二者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必须通过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教师和教材和谐共振,这是创造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最为紧要的是教师的情感和教材中所表现的情感要统一,都是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第三,学生与教材的和谐共振。这种和谐共振是随着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在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情绪不断高涨中完成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实践表明,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所构成的矛盾相互协调,三者和谐共振,才能取得语文教学德育实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如举办读书会、朗读会、话剧表演、古诗鉴赏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肚里知识多,手中钥匙多”、“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做到“求之有给,问之有答,授以真知,解以真谛”,有了过硬的业务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自然得体、生动有力。总之,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普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页
2 赵雅文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五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