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
发布时间:2017-06-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摘要   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学习积极性就会增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有利用因素,也从自身做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关键词   情感教育  感情朗读  教学激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自古以来, 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调适心情、和谐交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增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习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白居易又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呢?

一、从语文内容题材寻找情感融合

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因素。

1、诗短情长——重“感情朗读”

诗词歌赋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们往往包含了作者深切的情怀与思考。篇幅虽很短,其中所蕴涵的意蕴却无尽无穷。它们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精髓,久经不衰的文学作品。老师在这方面教学中,带领和启发学生去揣摩、体会、品味其中的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文章的意境美,人物的情感美。著名的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不但带领学生“手舞足蹈”地读、配乐读、引读、利用平仄音调读,还教给学生用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2、记人叙事——重“感情回味”

虽然记叙文篇幅相对较长,但当学生读完文字优美或质朴的文章,一定能明白作者是想告诉读者很多道理。例如语言优美的散文,作者陈述人或物多是赋予了高尚和纯洁品质、坚韧和刚强的意志、纯朴和谦逊的气质、美丽和宽广的胸怀。例如《鱼游到了纸上》、《尊严》等等。老师可以多采用分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看了美好事物后对可爱可敬的人和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克服自身缺点并向他们学习、从中肯定真善美,否定假恶丑。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3、说明性文章——重“感情理解”

说明性文章告诉我们事物的特征,探索自然的奥秘,开阔我们眼界。例如有关建筑园林、名胜古迹,《赵州桥》、《长城》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老师可以从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事物的过程中体验美,也就是所谓的美感,从而让学生认识一定社会关于美的标准;《鲸》、《飞向天上的恐龙》又可以灌输学生讲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思想方法。这些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有正确的评价事物标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树立了正确的准则。老师需要转变角色,做课堂的“参与者”、“促进者”,可以采用分组竞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来做评委,根据学生回答的表现,评出最齐心小组和最佳选手。

二、语文老师本身——加强素质和善用教学语言

著名教育家于漪指出:“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研究教师的语言非常必要。教师娴熟运用教学语言的声调、节奏,掌握较高的朗读技巧,可以传载文章的情感,再现某一动人的情景。教师感情饱满,用或激昂、或典雅、或委婉的教学语言重锤敲打、着意渲染,突出强化文章感情,再辅以恰当的肢体语言可使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俗话说,“触景生情”,就是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景中产生的。因此,激发学生情感,教师的语言需要富有感情和感染力,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老师一举手投足,细心的学生都会体会并给传染气氛,最终引起学生共鸣,更好的理解文章,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知识就会在这样的启迪、点拨下潜滋暗长。由于现在的学生情感都比较脆弱,教师应须以肯定和表扬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情感,特别是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应多加以肯定。即使学生回答偏了主题,作为语文老师,回应该学生首先得肯定学生特别的想法或者是用婉转语气指出其中核心所在。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有的性格开朗,老师用词可以稍微严厉点,但如果学生内向,胆小,老师用词就必须温和。总之,老师需要了解熟悉学生,在学生能接受的批评范围内,教育点化学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激情是教师魅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特有的一种感染力。因此,教师自身各方面素养需要不断提升尤其是人文素质。语文老师长期重复劳动,是很辛苦、很枯燥的,要很长的时间在办公桌前改作业,这种沉重的负担、重复的劳动很容易使人的心灵老化,不自觉就未老先衰;老师要不断提高,什么都要学点,中外古今,文史哲社,当今的时政,当前的流行。学生是很敏感的,老师如果不自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就跟不上时代。”[1](p3)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综合型知识结构,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拓宽学语文的天地。教师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学方法与态度,课堂形式与教学艺术都需要随着社会变化,学生发展而不断更新。简而言之,教师要继续培训,与社会接轨。

语文教学融合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语文老师善于煽情,特别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正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那素质教育也就实实在在地进行着。

 

注释:

[1] 桑哲《现代语文》2004.6《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访语文特级教师、文学评论家宋遂良教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吴刚平著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2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 《教育学》(新编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3版

3、孙云晓 胡霞   中国教师,《常怀感激之心——日本的道德教育》  2005年,第06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