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浅谈教师对小学生健全人格与培养
发布时间:2017-04-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春燕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健康优秀的国民,健康这一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长大成人,这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一个人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相应的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的任务是为祖国培养人才,那就说教师不止是传授科学知识,并且要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任,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

但在我国以前的教育形式下,重智育轻德育体育,不重视对人格的养成教育等现象在家长和部分教师的思想中还深深存在着,当今的教育依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人格”的现象,通过广播电视和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现实,看到了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并且加强教育中人格的培养,就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其实,某些孩子的缺点,比如自私冷漠、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嫉妒心理太强、想办法让别的同学受到批评,自己以此为乐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人格障碍”。这种学生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缺乏对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如果教师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学生的人格的不到及时纠正,将来即使他有丰富的知识,也不会是一个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甚至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悲剧,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当今的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健全的人格教育,培养出能够担当起时代重任的国家栋梁,健全的人格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

基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要有拨博大的爱心,它包括强烈的爱国精神,对父母的心,对他人的同情心等。

2、 要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3、 了解自我、结纳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

4、 心地善良,接纳他人,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

5、 有独立自主意识,不依赖他人。

6、 不迷信、讲科学、有创新精神。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应高怎样对孩子的的人格进行培养呢?

.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育人作用,结合课文中的育人因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比如:语文、数学、品德等各科教学都能渗透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地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严谨地科学态度和独立地创新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观。

. 利用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曾经有人说过:“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深刻懂得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通过班干部轮换制,打破班干部终身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让每个学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唯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把每个学生都溶于班集体这座熔炉中进行锻造,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好少年。

.利用学生环境的育人作用队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所谓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小学生的盛会圈子比较小,每天基本上使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雅的学校环境对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使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使孩子的第一人老是,在这所学校里要改变那种重只是,轻德育的现象,家长应帮助孩子端正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人格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环境和教室环境应布置的四季如春,格调高雅,努力营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氛围。这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重视自我,反省完善人格教育。一个人从诞生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由于孩子不理解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做事总是任性所为。稍不如意就会走向极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人生经历往往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反省的宝贵财富。同时老是和家长应多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文字简短,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人在不经意的小事重进行反省,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 重视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在劳动重不断完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用过劳动不紧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所以,在日常生活还应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孩子中介要独立的面对社会,以自己的劳动获取生存和发展。

. 重视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对这类学生,应重视采取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培养其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活动。行为活动的能力,使其不正常的人格变成正常的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其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合理培养,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不可冒犯的权威姿态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珍惜学生的每一点求异思维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火花,要以科学求实的精神与之平等交流、共同参与。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人格潜能,精心培育“不迷信、不盲从”探索精神,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