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春燕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我们的小学生受当前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因此产生了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而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适合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课文,因此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以引导小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起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早,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生命教育积极引导小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已迫在眉睫。而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人文性又是语文学科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如《浅水洼里的小鱼》,《地震中的父与子》,《落花生》等课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更是用了一个单元的课文来向我们展示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因此运用好这些课文对我们的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至关重要。基于以上看法,我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设想,以期通过研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进程中理解生命,酷爱生命,享用生命,激扬生命,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文献研究综述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思想。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我国的台湾、香港的中小学也系统地开设了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我国国内虽然在这方面较为滞后,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向人们呼唤生命教育,如我国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提出的“生命化教育”理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观念上根本性的变革”。可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我想通过这次的研究得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内容,并针对具体课文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内容。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原则。  

3.梳理、提炼、归纳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课文,提出具体教学策略。    (二)预期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的融合,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并取得相关经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同时借此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选取人教版语文教材第10册、11册和五年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使自己对“生命教育”有个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国内外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为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教育和教学,行动研究法就是指实验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或自我反思以及反思后的行为跟进,以此循环并在此过程中调整研究措施探索实践规律,通过撰写相关课例与案例等分析形成研究成果。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开发资源,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312月至201412月,分成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201312月至20142月) 

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和国内外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结合当前我校学生生命教育实际情况,调查了解;确定研究方向,建立课题实验设想,拟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探索阶段,时间(20142月至201410月) 

按照研究思路开展实践、研究工作,针对本班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在实践中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逐步丰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认真记载好课题工作手册,收集课题研究资料,做好阶段性工作。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时间(201410月至201412月) 

收集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总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撰写论文;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三)研究思路 

 1.首先实验教师自己应做一个生命教育的有心人。实验教师自身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因为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实验教师应通过自己平时的言行告诉学生如何看待人生、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实现人生梦想。 

2.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但是这些课文分布得比较凌乱,所以首先要找出有关生命教育的课文,并了解这些课文分布在哪一册,哪一单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生命教育的哪一个部分内容,并制订相关的教学策略。 

3.让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因为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尝试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某个关键句子进行自主讨论,共同思考,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 

4.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生命教育素材,让学生在语言素材中感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可贵。小学语文课文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学校、家庭、网络、自然保护、健康生活方式、自然灾害、交通安全、慈善活动等的题材,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5.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有感情地去朗读,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 

6.有些教材内容只要稍作拓展,便能显示其生命教育的亮点,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在课文教学结束以后,根据课文的特点拓展开发教材,实施生命教育。 

7.在学生学习有关生命教育的课文后,语文老师尝试布置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语文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认识生命,感悟生命。 

8.通过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指导学生阅读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欣赏这一类影视作品。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开出书目,并让学生在读完以后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 

9.借助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尝试在教师节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教师节愉快!”;在母亲节、父亲节更可写上:我爱你:爸爸、妈妈。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 

1. 关于本课题整体的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2. 撰写关于本课题的论文。

参考文献 

1.王仕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2 

2.黄岩教育局.《黄岩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意见》,2012.10;  

3.黄汉地:《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生命教育的光彩》,《小学教学参考》,20110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