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生命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一)
发布时间:2017-06-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维

       创新生命教育实践模式是我国生命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当前生命教育实践的难点。近年来,有关创新生命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主要顺沿以下两条进路展开。
A生命教育实践模式创新的本土经验总结
      第一,专设课程模式。专设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是决定生命教育质量或成效的关键。研究认为,专设课程尊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具有系统性特点,并配有专门的教材、师资力量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生命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实践中,生命教育专设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当尊重不同学段和年龄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和特点。其中,小学阶段应当着重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了解身体的生长发育状态和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初中阶段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与发展特点,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和灾害应对能力,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学会悦纳自我与他人;高中阶段应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婚姻观和家庭观,学会用法律等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学者指出了当前我国生命教育专设课程模式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缺少国家课程政策的支持和优质师资与教材的不足”。同时,如果专设课程实施不当,将会在无形之中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第二,学科渗透模式。生命教育不应是一个孤芳自赏的概念,而应有机渗透在学校各科课程教学之中。在教材、师资和基础设施等生命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形之下,生命教育实践应当注重挖掘和利用已设学科中各类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在已有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意识,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生命教育。研究认为,学科渗透模式一方面可以避免同类课程的重复设置,优化课程内容、精简学校课程结构;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悟生命教育内容,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关系。一些学者指出了学科渗透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生命教育与渗透学科之间的课程内容比例难以划分,课程目标难以明确;生命教育成效难以得到保证,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生命教育意识的淡薄,课程评价难以开展等。
      第三,主题实践模式。研究认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应当充分依托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主题实践。主题实践应当尊重学生兴趣,围绕生命的热点问题展开,同时应当基于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学校和学生特点,力求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校本课程。主题实践模式要挖掘和发挥各类公益性机构和青少年教育与训练基地的功能,拓展对于学生生活技能的训练,丰富其生活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和乡村劳动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体验生命;通过对生、老、病、逝等相关机构或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通过角色体验、场景模拟和志愿者服务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应对灾害的基本技能和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