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4-75页(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感受进位加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算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的算理。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在比较、讨论中明算理,掌握进位方法。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比较讨论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
利用口算转盘,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训练,并复习24+5的口算方法是:先算4+5=9,再算20+9=29。通过复习,有效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新授课程。
(一) 教学“24+6”
1、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都会去春游,今天,也有三个小朋友去游玩,看,他们在草地上数画片呢!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小明:9张
小亮:24张
小红:6张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两个条件,提出加法问题。
师:现在解决第一个问题(出示):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问的是谁和谁的画片?怎样列式?(生答)
师:怎样算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看!
2、动手操作。
师:先摆几个?再摆几个?
你能移一移小棒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30根吗?
请学生上黑板移小棒。
师:他先把几根和几根合在一起?这10根我们可以捆一捆,把它换成一捆小棒,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几捆小棒?也就是几根?(随机板书)
3、如果我们没有小棒,你知道计算的时候要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吗?小组里面说一说。
汇报。板书:4+6=10
20+10=30
(个答——互说——全班说——个答)
师:这里原来是二十几,为什么现在是三十几了?(红笔描出)
4、练习
34+6= 74+6=
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十加一十。
[设计意图: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借助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直观地去初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再让学生在脱离操作后交流算理,初步建构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接着利用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二) 教学“24+9”
大家真棒!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呢?怎样列算式?
板书:24+9=
师:如果我们不摆小棒,你打算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在小组里说一说。
汇报。板书:4+9=13 20+13=33
或者是10+20=30 30+3=33
(个答——互说——全班说——个答)
师:这里原来是二十几,为什么现在是三十几了?(红笔描出)
练习:
34+9= 24+8=
64+9= 24+7=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化的“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计算“24+6”的方法,所以在教学“24+9”时,让学生通过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再进行全班交流,充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促进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 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也可以用小棒来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估计可能有的方法:一种是,从9根中拿出6根和24根合起来凑成30根,先算24+6=30,再算30+3=33;另一种是,从24根中拿出1根和9根合起来凑成10根,先算1+9=10,再算23+10=33。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老师最喜欢第一种方法,在下面的做题过程中,你会越来越感觉到它的优点。
[设计意图:各种算法都要鼓励,但“个位加个位”的方法思路更好些。在练习中要逐步优化这一种算法。]
(四)对比小结
观察24+6和24+9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是进位加法(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前学的24+3是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一题:先圈一圈,再计算。
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圈。
学生独立填写。
反馈学生作业、总结。
3、课堂活动第二题:算一算,比一比。
填写。
观察比较每一组题里的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数加一位数,再用得到的结果加上十位数。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怎样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呢?
2、拓展:26+( )=2( ) 26+( )=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