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以体验为核心 追求无痕德育
发布时间:2017-05-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旻

以体验为核心  追求无痕德育

 

【摘  要】体验感悟是实现无痕教育的有效手段。形式多样的体验性学习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它架起了认知与行为之间的桥梁。换位体验、情境体验、情感体验、实践体验,是品德教学活动有效的体验方式,使道德教育润物无声

【关键词】  体验  无痕德育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回顾、反思以往的学校德育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空洞的讲解,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主观性,忽视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被动地接受着一些来自家长、老师的空洞说教。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复的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那么,品德教育如何来实现无痕化?体验感悟是实现无痕教育的有效手段。形式多样的体验性学习就像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它架起了认知与行为之间的桥梁,使道德教育润物无声,落到实处。

一、 换位体验,将心比心

南京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曾讲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拿来一幅学生画的漫画,取材于真实的故事:老师让学生做好事,学生们想尽办法但找不到好事可做。几个学生看到一个老太太站在马路边,就硬拉着老太太从马路这面到对面去。老太太一边被学生拉着一边说“我不过马路!”小学生却说:“我不管你过不过马路,我们要做好事!”表面上他们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实际上做的是不道德、不尊重人的事情,是非常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因此,我们倡导道德教育要采用换位观,通过换位来体验。换位体验的基本观点是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培养换位观念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

在小学品德教育活动中,运用“换位”体验,可使学生加深感知,提高活动效果。

如一位老师执教《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时,上课伊始,老师指名学生蒙住双眼,从后排走上讲台取书后叙述自身感受。生说:“我蒙住双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来似乎地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脚,低一脚,非常害怕自己会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到讲台,又不知书放在何处,摸了半天才摸到了书。”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想象如果眼睛真的失明了,永远看不见世上的一切,将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如果真的看不到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极了。”

至此,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体会了残疾人的艰难及心理感受,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感情油然而生。

又如,有位老师发现班内同学常常为丁点小事发生矛盾,为一句话不合而发生口角,为乱叫绰号而动了武力……于是,老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

每位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写下班里同学的绰号,然后,让同桌用这个绰号连着名字喊自己,感受一下,你的心情如何。

在此基础上,老师列举了一些班里时常出现的矛盾,让同学们换位体验一下,如:男同学向女同学借一种学习用品但遭到拒绝;女同学走路时,男同学故意伸出脚来绊倒对方……游戏使得同学们感受到自己平时的行为原来会伤害到别人,意识到应该宽容友善地对待别人。

通过简单的游戏,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们不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诉说别人的不足,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立足于他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这样,同学之间矛盾减少了,关系融洽了,自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 创设情境,唤起体验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让学生在这种科学环境中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品德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对学习的注意,还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图景思维等。情境模拟是体验式教学中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生动、直观的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对话的强烈冲动和欲望。

如在学习《不说话的“朋友”》一课,在“自我介绍”后,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体验“没有桌椅的时候”。“当没有桌椅的时候……”,老师刚宣布活动开始,我们就听到许多学生惊奇地问:“这怎么写呀?”“老师就这样放在手上写吗?!”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写字姿势:有的把本子放在其他同学的后背上,有的干脆蹲下来,把本子放在膝盖上……没写几个字以后,有的学生说自己很累,有的说字写得歪歪扭扭了……正是这些惊奇的疑问,正是这些“与总众不同”的写字姿势,正是这些抱怨声,才会使得在后面的交流中,我们听到了那么多独特的感受,听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切地呼吁:“我们以后可不能再伤害朋友们了……”

又如,我在上《喝水的学问》这一课,正值秋冬季节,空气比较干燥,孩子们因为少喝水,嘴唇显得干干的,有的甚至变得红红的,很是难受。在课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在秋冬季节里,我们该怎样喝水?我们通过“摸摸自己的嘴唇”, “让我们一起来喝水”等活动,通过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等多种感官活动,把学生带到新奇有趣,自然熟悉的生活情境当中,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在活动中就主动了解了,而且还不知不觉地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学生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道德教育境界。

三、多元调动,情感体验。

现行的品德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每课的教学内容,或通过故事、活动、名人名言,或利用相关链接、图片、漫画、诗词,或将几者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道德行为的内化。那么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泛滥的当前教育中,在大力倡导要将课堂返璞归真的现期,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该返璞归真?借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及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来达到品德课堂塑人、塑心、塑行的教学目标呢?我以为不然。荀子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者,闻之不若见之。” 品德的教学不同于语、数,其本身的理论性较强,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教师应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

比如“音乐”,不同的乐曲、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及不同的情感。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氛围中,学生的心弦一经触动,就会直达心灵深处。例如:在教学《动物、植物和我们》时,让学生听一听《丹顶鹤的故事》,在感人的乐曲,深情地唱词中,感动其中,萌发保护动物之心。在教学《欢天喜地过新年》时,在课堂上响起欢乐而喜庆的《过新年》,一下子拉快了新年的脚步,让学生感觉新年正迈着愉悦的步伐走来,沉浸在过年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在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感受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的精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播放这激动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这将会引起满堂学生的共鸣,此时耳边传来的声声国歌定不同于往日周一集会时所唱,此时学生心灵深处也定激情澎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将如巨人一般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四、实践体验,延伸感悟

学校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部分,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验证,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品德教育活动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它有较长远的后续性。俗话说“打铁要趁热”,因此,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指导地精设、巧设活动,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行为训练,给予他们自觉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化感悟,能使德育活动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大为增强。  

如教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针对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普遍弱的特点,老师设计了“争戴自理花”和“十佳小能人”评比活动,要求家长一起参与和配合。小朋友积极参与,互相竞赛,在活动中提高了认识,在活动中培养了良好习惯。      

又如浙江省品德观摩课《从一滴水说起》一课,课堂上老师一系列的活动使许多学生从心灵深处被深深地震撼,而如何让学生真正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关键还在于生活实践。因此,这堂课的施教者池昌斌老师还设计了一个检测表,表格如下: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检测表

检测内容

参考标准

自评

同学评

家长评

老师评

随手关紧水龙头

用完水后能及时关紧水龙头,停水时应关好水龙头,发现有未关紧的水龙头能主动上去关紧。

科学定量用水

生活中的用水,如:洗手、刷牙、洗澡等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科学定量用水。

一水多用巧用水

日常生活尽量能做到一水多用,如:淘米水用来浇花、洗衣水用来拖地板等。

宣传节水从我做起

能积极向身边的同学及亲朋好友宣传节水措施,并积极参与各种社区节水活动。

注:评价结果用一颗星至五颗星表示

我们不难看出,老师采用的是家校联合,校内校外结合的方法,来共同评价学生的节水意识及习惯的养成水平,这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更是对学生品德养成的关注。

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的活动空间必须向校外、向生活有效延伸,我们的品德教育必须向生活、向现实、向社会开放,让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去锻炼。

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游戏、扮演、各种竞赛……只要用得得法,都可以成为品德教育活动有效的体验方式。我们看到,有些活动模仿少儿节目中的“大风车”、“玩偶一加一”栏目形式,有些采用了正反方可各陈己见的激烈辩论赛,有些则创设了像“真情有约”这样温馨的心灵对话空间,目的都是为了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帮助学生在参与种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

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道德教育尤需如此。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有所体验感悟,产生灵魂的颤动,提升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教育才是高境界的,效果也才会深刻。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中小学德育》杂志

3. 《“情感”——品德形成的活化剂》陈晓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