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无痕,润无声
发布时间:2017-05-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旻

教无痕,润无声

__无痕德育理念的瞬间教育机智运用策略初探

【摘  要】:提倡素质教育至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已日渐被我们提上日程,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收效反而越来越甚微。笔者在对此现象做了研究分析后,提出“瞬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日常教学中成功运用基于无痕德育理念的瞬间教育机智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瞬间教育机智;运用策略

德育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开展德育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瞬间教育机智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针对受教育者个体行为即将产生、正在产生或产生之后的“瞬时”机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教育工作者所希望达到的控制教育者情绪、不良行为的矫正和今后努力方向等信息,通过简短的语言、行为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触动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其在心灵中最纯真、最真实的支点上产生碰撞,引起共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忤,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 当时老师的一个善意微笑,一束关注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简单的爱抚或一个感人的故事可能是改变孩子的契机。可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成为一生的烙印。瞬间的时机一旦失去就不可能再重复。

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对于许多的教育瞬间契机,相当一部分教师视而不见、无力顾及,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应善于捕捉稍纵即逝、弥足珍贵的道德教育瞬间,善于把握“言贵其时”“遇事则诲”的教育时机,做到说教无痕,润物无声,让教育在瞬间闪光,让每个学生都绽放出自己生命的光彩。

一、教师主动问好,教育从平等开始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一名言不正向我们昭示了一条为人师者得真谛身教重于言教吗?

“问好”,也许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应该说是一个及其普通的社会交往礼节,是一个自然平常的动作。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礼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会经常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现象:学生与教师偶然相遇或在教师身边走过,却视而不见,像陌生人一样,没有任何表情。于是,我们的教师就不免有所感慨:现在的学生怎么啦?礼节修养是何等的缺失!

遇到这种尴尬,我开始思索,究竟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我们的德育工作、礼节修养是否也有些缺失呢?我们为学生做了怎样的示范?师生见面,为什么先打招呼的一定要是学生呢?

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才知道他们并不是孩子。其实,他们有好多想法,甚至不乏真知灼见。学生不主动打招呼,主要是源于下列几中心理活动:害羞;担心老师不回礼;怕同学讽刺为讨好老师。

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学生。原来,教师完全可以主动问好。师生见面,教师主动问好,对学生来说,一切紧张情绪和疑点都会烟销云散,继之而来的是更为热情、更为真诚、更为开心地回敬老师。

我们教育学生要文明有礼,要讲究卫生,要专心学习,要助人为乐…可当学生看到教师办公桌上凌乱摆放的杂物;教师们面对学校走廊、办公室地面上的废纸视而不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当作何想?马卡连柯说过:“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是最重要的,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如何对待他人。这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六角钱”的招领,教育在细节中延伸

教学细节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连续不断的行为中的具体行为,是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长其间的闪光细节。回忆上过的,听过的一堂堂课,能搜索到的常常是一个个精彩的细节:学生的一个表情、教师的一个提问、师生之间的对话……看似不起眼,但这些易被忽视的细节却往往包含着智慧的火种,成为思维的创新点,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成就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成。也正是许许多多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也一点一滴地塑造着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

2010年秋,我班同学在校园的小路上拾到5角钱,交给我。按说,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可是,我把钱拿在手上,放桌上不是,放兜里不是,最后交给了主任。接过这皱巴巴的5角钱,主任也犯了嘀咕:5角钱,在一般人看来,显然不值得招领?可是,在这背后不是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吗?失物者肯定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假使在校园里丢失的哪怕是更少的一点东西,一丢就没有了踪影,那会给我们这位同学留下怎样的印象呢?校风的建设都是通过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来完成的,小事不小。

小题大做,他让我在橱窗里挂出了一张招领启事。怕无人认领,我还犯了招领忌讳,把钱数也公开写了出来。可是,写出来还是照样无人认领。

后来,我们在期末考卷中找到了失主,这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在我们学校,你可以踏踏实实地过着每一天。因为,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校园,我们的同学,是诚实,友爱的同学。我怎么也没想到,连我自己都感到无所谓的5毛钱会有人认真地捡起,认真得交给老师。而尤其叫我感动的是,老师能够认真得写出这样一张招领启事,它其实不仅仅是招领,而是告诉我们:不要乱丢东西,更是告诉我们,我们的校园,是一个诚实互信的校园……

 对道德教育来说,这就够了。这件事我初步认识了无痕教育的艺术魅力,没有命令的口气,也没有空洞的说教,但却到实实在在的关注,真是事功倍

“淘气”的橡皮,教育在幽默中塑造

学生习惯的养成与品德的提升,往往不在于别人的说教,而在于自身的感悟与体验。回顾、反思当今的道德教育,往往过分强调说教、灌输和讲解,以至有人讽刺教育是“叫育”,而“叫育”的结果不说是言多必失,至少也是“苦口婆心,收效甚微”。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复“叫育”,而是点到为止的无痕教育。

在瞬间教育中,幽默的语言是山间的清泉,它能洗尽生活中的浮华;幽默的语言是亲近诙谐的朋友,它能使你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幽默的语言更是治疗精神病痛的灵丹妙药,它能使你久积的烦恼疑虑烟消云散,全身轻松。

中午,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写着作业。我吃过饭后走进教室看到此情景,心里觉得很高兴。不料坐下来批改作业还不到5分钟,一个男孩急冲冲地跑到我这里,说他的一块橡皮刚刚还在,现在丢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而在这时,我发现那位学生的同桌求助和惶恐的眼神。我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或许哪位同学无意拿了你的橡皮,或许是你不小心……”说着,我打开自己的办公抽屉,找了一块橡皮说:“这样吧,我这块橡皮就送给你吧。希望你那块淘气的橡皮,溜达一圈快点回来哦!”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下午放学前,丢橡皮的小男孩高兴地告诉我,不知是谁把他的橡皮还回来了,放在他的铅笔盒里。我微笑地点点头说:“这块橡皮虽然淘气,但很诚实,知道有错马上就改正了。”

我想,我们的教育者在做思想工作时,有时即便苦口婆心,口若悬河,句句是真理,语语击中要害,但效果未必见佳。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所以,幽默的语言用于正面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而用于批评则胜于简单粗暴的斥责,他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能使其辨明是非,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会大大提高教育效果。

四、“角色”互换,教育在互动中升华

角色换位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大朋友,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学生联系起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关爱。

记得那是一次“十分钟队会”,班长让大家评论“亚洲杯”上中国队的表现。许多男生就此展开激烈舌战快结束时,主持冷不防说道:“同学们,现在请老师谈谈她的观点!”下面的同学“哗”的一声鼓起掌来,五十双眼睛“唰”地一下射向我,还好对于足球我也略知一二,于是清清嗓子,说道:“在争夺四分之一比赛入场券时,中国队本来处于主动,只要在中日一战中保平便可稳进四强。但由于中国队晚节不保,在最后一分钟让日本队攻入一球,以0:1败北,使自己的处境十分被动,最后靠着“大冷门”――叙利亚胜乌兹别克斯坦而挤入前四名。中国队由主动到被动,由大喜到大悲,再由大悲到大喜,命运被别掌握,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们的球技不够精湛,实力不足,资本不够,人的一生也同样如此,如果你有技术,有专业,有文化,那你在社会上也将处于主动,处于不败之地。反之,等待你的也许将是淘汰。

同学们,足球是圆的,它的结果我们无法预料;地球是圆的,无论你选择哪条道路,只要你尽力而为,终将到达目的地。小学阶段,正是你们资本积累的过程,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机会,把握人生,掌握科学文化,打下扎实基础。

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被我的即兴演讲深深吸引了。几位调皮的学生也竖耳倾听,我也趁机将一些人生观、世界观、学习态度的疏导教育溶入其中,相信这次的“说教”将是学生终身难忘的,也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是用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来教育他们。同时也为我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身的形象

在周记中,学生们都用“知识面广”、“反应快”等字样表扬我。

在展示才艺中进行角色换位。教师应该拥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在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都能有所表现。特别是要尽可能保持一些和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这决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一个多才多艺的教师对学生会拥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由此会拥有更多和学生成为朋友的机会,在成为朋友的同时也赢得了更多瞬间教育的机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教师的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我想再补充一句就是:“就更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

五、“宣传语”的妙用,教育让孩子绽放最美的笑容

我刚接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经常发现班上有同学乱抛纸屑,公共用品也没按规定地方摆放在一次晨会上,我让学生统计了一下自己在校的时间,并安排学生做了一项游戏。抽了三位不同层次的同学,问他们:“你们关心这一间每天都要在这里生活七、八个小时的教室吗?”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就让他们走到黑板跟前,面对黑板,让他们背出张贴在我们教室四周墙壁上的宣传语,结果他们没有一位能完全答出的。三位同学在大家的笑声中回到座位。

  我问他们:“这些宣传语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张贴在这里了,七、八十天过去了,你们还不能把它背出来,说明你们根本就没有在意过这些,这能说明你们关心集体,珍惜我们这一小块生活的天地吗”本来在下面叽叽喳喳的同学们听到我这一番带感情的话时立刻神情严肃起来。第一节课后,我又到教室里转了一圈,发现公共用具均物归原位,纸屑也不见了,周围整洁干净了许多,我问他们:“现在是否感觉好了许多?”学生们都笑了,而我又取得了一次成功。

现在想来,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结束语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道德教育瞬间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是的,春风化雨润新苗,关键是一个“润”字,润物无声,润物无痕,因为那是爱的悄然流淌。无痕的瞬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儿童成长的环境比起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要宽敞多了。瞬间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滋润、感动,从而充分发挥了教育的整体效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