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要让学生形成反思意识,就要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让学生体验到反思的价值,使反思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出一些精心编制的“错题”来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出过这样一道“错题”。
把900本图书平均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 大多数同学在浏览过题目之后就很快进入做题状态,但是有部分学生可能迟迟不愿动笔,在巡视在动笔的学生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做出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900÷6÷3=50(人)
方法二:900÷(6×3)=50(人)。
于是我请做出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学生1:(这个学生很自信的大声说)900÷6求的是一个年级有多少本图书,再除以3求出的是一个班有多少图书,一个班的图书本数就是这个班的人数。
学生2:我先算6×3求出六个年级一共有18个班级,再用900除以18个班,也求出的是一个班有多少本图书。说到这,这个学生有点迟疑,竟不敢往下继续说了。
我问学生这两个人说的有问题吗?有的学生说没有问题,而有的学生却不说说,还有学生欲言又止并且用殷切的看着我。我没有着急,而是静静的等着他们的答案,终于有学生开始举手了,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原来说没问题的学生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于是我请一个举手的同学来说,“老师,刚刚他们两个人求出的是每个班级分的多少本图书,可是题目问题是每个班有多少人,题目没有说一人一本图书,所以一个班的图书数量和这个班的人数是没有关系的,这题不好做。”学生通过反思、交流,明白了根据已有的条件,我们能求出的问题和最后要求的问题是没有联系的,所以本题不能解答。
我故意出一些“错题”给学生做,但这些题目其实是无法做的,学生不可能做出答案。但是它们可以让学生增强并形成自觉的反思的意识,这样,他们心理上就会具有一道警戒线,在学习中一旦觉察到就能马上进入了反思状态。比如,抄错数据、得出了不符实际的答案(小明的身高138分米;一共2.8人)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只要学生稍微反思一下就能发现,并能独立的加以更正。或比如审题问题:王大伯家有公鸡210只,母鸡360只,鸭有30只,鸡是鸭的几倍?很多学生会只算出公鸡或母鸡是鸭的几倍,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读题时就会自觉反思,从而避免在读题时就出现错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