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0-11-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尹丽萍

 

关键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小学英语4E”课型范式研究

结题报告

——《以英语关键能力培养为导向的“4E”课型范式研究》课题组——

 

《小学英语关键能力培养下的“4E”课型范式研究》这一课题于2018年6月设计立项,2018年9月被批准为常州市备案课题,同年11月9日进行了开题论证,201910月进行了中期评估从申报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课题组精心谋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有侧重地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

  1. 课题概况

  2. 研究背景与价值

  3. 基于课程标准价值趋向的既然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堂的即时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课型,尽可能地架构适切学生发展的优质课堂模式。

  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应求。

    正因为英语学科的课程总目标正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转变,就小学英语这一门学科而言,要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师生之间必须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以及思维品质方面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但纵观我校所在地区不同学校的英语学科教学,学生在大大小小、各级各类评优活动、教学展示中所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皆参差不齐,尤其在语言的储备、思维的活跃、表达的层次上还有所欠缺。以上在学科素养的养成中所遇到的问题绝对不是个案,而是区域内学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在小学英语关键能力提升的导向引领下,架构高效灵动的课型范式显得尤为重要。

  5. 基于学科课堂教学革新的应然要求。

    本课题所在的地区使用的是三年级起点的译林版《英语》系列教材,该教材从2011年投入使用以来,各主题单元第一课时的语篇教学早已形成一定的课型模式,但如何就不同课型挖掘学科素养的落脚点,才是本课题探究的重点。因此,课题组将着重精心打造适切所在学校学生学情的“4E”课型范式,多维构建并优化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

    (二)核心概念

    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之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并且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具体来说,可概括为四种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学习者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的关键能力,并且在后续的终身学习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小学英语关键能力

    小学英语学科关键能力是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它不是一项或多项具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独立于他们之外而又通过他们体现出来的能力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语言任务而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输入性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输出性语言能力)。

    课型

    所谓“课型”,就是课的类型,确切地说是指现代学校教育中以学科课程为课程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组织形式、依据教学任务、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来划分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

    “4E”课型

    “4E”课型特指在英语学科中,以“4E”为教学主张(“4E”即efficient效率高的、elastic灵活的、elegant优美的、eloquent有口才的),将课堂演绎成聚焦能力提升的课型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以上核心概念,本课题所聚焦的正是“学科素养如何落实到不同课型中”这一最基础也最根本的实践主题,即“4E”课型范式的构建,旨在找寻学科素养在不同课型中的生长点,从中开拓、创造真正在课堂上有用、好用、管用的途径与方法,推动区域内小学英语教学不断前行。自该课题实施以来,一系列不同课型的实践与探索已逐步成为我校学生英语关键能力培养的多维解码器,且正努力实现着“4E”课型范式的理念引领、模式创新和系统建构。

  6. 研究目标与内容

  7. 研究目标:

    1)明晰关键能力要素,把握不同课型方向

    通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分析我校当前学生英语关键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正确把握提高小学生英语关键能力的不同课型方向,形成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策略与途径。

    2)改变学生学习现状,促进关键能力提升

    通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型学习中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少输入”、“少输出”、“少思维”的英语学习现状,促进关键能力的有效提升。

    3)打造高效研修队伍,勾勒课型教学模式

    通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促进我校英语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和不断的反思,丰富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体验课堂教学的乐趣和价值,形成一批既具备前沿的理论基础,又具备新形势下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

    4)生成多元评价标准,共建系统课型资源

    通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生成一批由师生共同创建的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课后反思、课堂再建等资源,探索“4E”课堂的有效模式和评价标准,全面提高学科关键能力,并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科主张。

  8. 研究内容:

    1)深入学习课型范式内涵

    对英语关键能力和“4E”课型范式的基本含义、基本理念及其重要价值的文献进行学习与研究,并以译林版小学《英语》这套教材为切入口,结合已有教育教学理论与经验,探索出一系列能切合学生能力提升的深层理论。

    2)精准调查课型实施问题

    对我校学生在不同年段的英语课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及需要达成的关键能力的调查研究,并以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为主要抓手,对我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和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思考和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3)立体构建课型内容体系

    为建立不同课型且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英语关键能力课型范式内容体系,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重视不同年段、不同水平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通过选择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型,构建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的课型体系,为探索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多元制定课型评价标准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提高我校学生英语关键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的评价策略,并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侧重把不同课型下的技能习得和能力提升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表现形式和评价策略。

    3.研究重点:

    课题所在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中心小学,是本地区流动儿童集聚最多的小学之一。基于此,作为我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引路人课题组成员有必要关注《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重新定位和对教学的新要求,并针对现行教材的不同课型建立适切且高效的课例模式,以此改善并最大力度提升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

    (四)研究过程与措施

    1.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三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分下列四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4月—2018年8月)

    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

      .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8年9月—2019年6月)

    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查找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通过归纳推理,开展探讨,为我校“4E”课堂模式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聚焦“4E”的不同课型教学目标。

    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9年6—20202月)

    通过一定范围的实践调查,归纳出目前我校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英语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构建聚焦“4E”的不同课型教学范式。

    .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203—2021年12月)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课型评价细则制定的意义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2.推进措施:

    1)建立研究网络

    本课题的研究将依托英语学科组、骨干教师一起进行合作研究。通过课题分工的方式,把研究内容分解到每一位教师,以提高研究的实际指导价值。

    2)明确研究要求

    确立研究意识。全体课题组成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结合课程实施工作,积极进行实践探索。

    落实研究行动。课题负责人需细化每学期的研究重点,做到目标明确,内容简洁,思路清晰。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活动。

    保留研究痕迹。注意收集日常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等),并按时将相关研究资料上传到课题网站。

    重视成果总结。课题组成员要确立成果意识,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报告,并争取发表。每位课题组成员在研究期间至少在正式刊物发表一篇相关的研究论文。

    注重分工合作。课题的研究讲究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在具体研究活动中全员参与,共同研究,课题负责人做好统筹协调及相应的管理工作。

    3)重视专业培训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初步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活动,帮助相关人员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方法。

    4)开展实践探索

    每学期召开相关的课题会议和专题研讨、展示活动,围绕课题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同时,学校平时教学教研工作相结合,把研究切实落地。

    5)及时总结推介。

    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特别是课程体系内容建构与实施策略,发现和提炼课程建设行之有效的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或案例、经验总结,并通过活动平台、网络平台等,积极在本区域内宣传推介。

  9. 研究进展和成果

    (一)事件回顾

    1)以学校为依托,搭建课型范式实施平台。

    学校一直把内涵、质量、品牌作为学校发展中的三大主线,注重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将内涵、质量、品牌进一步做细、做实、做活。在马小教育集团“指南针”双课程体系的引领下,英语老师在开设的百余门自课程中积极开拓优质渠道和实施平台。此外,现有学校层面成立的“YES”、“E学习”等研修团队,也将为“4E”课型的多维解码工程打造更优、更宽、更高的平台。

    2018年8月30日,在采菱小学报告厅,课题组成员及全集团教师180人在蒋华副校长主持下一起聆听了YES”研修班特邀专家——孙向阳教授主讲的学校课程变革,课组成员就我校不同学科背景下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展开了研讨;

    2019年2月15日,在采菱小学报告厅,课题组成员及全集团教师180人在蒋华副校长的主持下,聆听了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马伟中主任主讲的《课堂教学改革六问》报告,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19年4月4日,马杭中心小学在南田楼四楼电脑室开展了E学习教师工作坊暨青年教师微课制作培训活动。马小E学习小组的全体老师、35周岁以内的青年教师,以及学校个课题组的相关人员参加了此培训。培训会上,马小的信息技术达人——沈小伟老师,从多个方面给大家作了有关微课制作方面的具体指导,进一步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019年5月8日—9日,课题组尹丽萍一行6人YES”研修班主持人蒋华副校长带领下,前往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参加了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主题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文化的凝练与再造》基地研修活动,观看了10多所基地学校的项目展示,参与了多个组别的沙龙研讨,观摩了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范例展示,聆听了专家嘉宾进行的高维度课堂点评

    2020年11月26日,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英语教研员刘丽华老师带领区小学英语学科中心组成员——湖塘桥实验小学张素玉副校长、武进区实验小学张丽丽副校长、前黄中心小学丁文敏副校长来到马杭中心小学,对马小英语学科教学进行了历时半天的专项调研。调研组在校领导的陪同下深入课堂,听取了8位老师的随堂课,基本实现英语组教师全覆盖。四个年级均以学生英语关键能力为前提,以4E”课型为标准进行集体备课,呈现了教材不同板块的四种课型教学,课堂上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得到了专家组老师们高度评价

    2)以教师为引擎,提升课型范式实施效能。

    本课题将课程内容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挂钩,分解并细化、整合并优化各项课程内容。通过精准把握课程内容,让其为教育目标服务,为打造新“4E”课堂服务,更为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目前,课题组现有常州市英语骨干教师1名,武进区学科带头人1名,武进区骨干教师2名。每学期,均有教师承担市级或区级公开教学研讨,参加基本功或评优课竞赛,亮相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展示等。另外,课题组老师还将继续积极参加常州市、武进区名师工作室活动,借专家引领之力,提升我校“4E”课型范式实施效能。

    2018年10月30日和2019年6月5日,课题组长尹丽萍老师,作为常州市顾丽娟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之一,分别前往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和武进区星韵学校,执教了主题为《Mother! Dear Mother!》和《《Just saving my money》的观摩课,并就绘本教学这一热门课型进行了范例性的尝试与探索;2019年4月25日,曹芳老师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前往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执教了一节协作片研讨课,再次就绘本和语篇教学的范式研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2020年3月,课题组长郑丽虹老师参加武进区评优课,在第一轮中执教了四下Unit8 How are you?的综合复习板块,对这一课型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顺利进入第二轮。同年11月23日,郑丽虹老师参加马杭教育集团举行的“南田杯”课堂教学比赛,执教了四上Unit8 Dolls的story time,通过对第一课时课型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2019年4月3日和2019年5月22日,课题组核心成员杨鹂、马慜晖、徐莹等老师在集团范围内的研讨活动中,分别对综合板块、语法板块、语音板块等课型进行了课例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课题组核心成员杨鹂、马慜晖、徐莹等老师在集团范围内的研讨活动中,对绘本教学课型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课题组长尹丽萍老师还作为武进区师训专家库成员,分别于2018年7月2日、2019年7月5日和2020年7月2日作了《从不同课型看学生思维品质的拔节生长》、《文本再构: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关键能力提升》和《聚焦试卷编制中的文本再构的专题讲座,并对关键能力、不同课型等关键词进行了深度剖析。

    3)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科关键能力素养。

    课题所在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中心小学,现有流动儿童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除课堂学习外,学生在课下和校外对英语学习的接触和运用微乎其微。该课题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正在有效扭转学生零基础、零拓展、零提升的语言学习面貌,实现学生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提升的转变。在不同课型的多元化学习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科关键能力。

    2018年12月,在2018年度“星星火炬”暨“五彩星光”国际语言能力展示活动中,课题组邹秀娣老师辅导的庞龙、邓忠宇两位学生分获金奖和铜奖;魏菲老师辅导的徐奕文、周芸亦两位学生均获银奖;

    2019年4月,在2019年度第二十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小学高年级决赛中,课题组长尹丽萍老师辅导的张晴、管月彤、范家惠分获三等奖、星光奖和希望奖,尹丽萍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2019年12月尹丽萍和杨鹂老师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我的冬奥梦”冬奥小记者国际营特级金牌、金牌和铜牌等。

    2018年12月和,在武进区三年级英语整班朗读暨口语交际比赛中,我校三(2)班获二等奖;2019年5月,在武进区五年级英语整班朗读比赛中,我校五(1)班再获区二等奖;2020年10月,我校四(3)班获区四年级英语整班朗读比赛二等奖

    (二)研究成果

    1)基于关键能力找准了以往课堂的两极端。

    反思以往或者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老师们总是过多地关注任务本身,而忽略学生的成长;或者过多地关注执教者的“学科本位”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本位”,而忽略语言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极端:

    ①任务设计简单,缺乏梯度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经常都是围绕一个或几个语言点,进行形式多样的巩固、拓展与提升。基于我校实情,课题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一节课往往局限于几个重点句子40分钟下来,貌似学生掌握得都还不错,教学环节开展得也比较顺利,但究其深层原因,同一文本结构的反复使用是否将语言教学和学科关键能力有机融合?学生在语用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回答是没有,也正是我校课题4E”课型范式构建的最大症结所在。

    ②任务设计过难,缺乏落地的实效

    在执教复习单元的综合课时,老师们往往会对前面所学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并建构一则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范文,以供学生听读或写作时使用。在课题组进行此类研讨时,老师们的初衷是通过这样的文本展示,使学生从中能够明确语言表达的框架,丰实语言输出的内容,提升语言运用的层次。但事实是信息量过大、篇幅过长的文本建构会让学生对任务的设置失去表达的热情,学生的主动输出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扼制。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针对4E”课型范式构建这一主题,课题组对研究重点进行了精准的再定位,并围绕相关问题开展了序列化的研究,有效改变了学校“零基础、零拓展、零提升”的英语学习现状。

    2)基于关键能力明晰了课型目标的再定位。

    课型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针对不同课型确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科素养最重要的任务。围绕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关键词,我们把“4E”不同课型分为以下五类,即聚焦“efficient”的语篇课型,着重对应教材中的Story time板块教学;聚焦“elastic”的语法课型,着重对应教材中的Grammar time和Fun time板块教学;聚焦“elegant”的语音课型,着重对应教材中的Sound time和Song time板块教学;聚焦“eloquent”的综合课型,着重对应教材中的Checkout time板块教学;以及聚焦“4E”的写作课型,着重对应各单元或某一主题的复习课教学,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在以上不同课型中,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这四方面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应该融入到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使之互相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为“4E”课型教学服务。如语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习语篇,理解文本的思路,从层层推进中揣摩其中的逻辑关系;又如写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厘清所学内容的相互关联,进行知识的迁移或拓展等,具体见表3。

课型

课型目标

对应教材板块或内容

聚焦“efficient”的语篇课型

一级目标

I can understand.

Story time,

Cartoon time

 

二级目标

I can retell.

聚焦“elastic”的语法课型

一级目标

I can classify.

Grammar time,

Fun time

二级目标

I can use.

聚焦“elegant”的语音课型

一级目标

I can read.

Sound time,

Song time

二级目标

I can imitate.

聚焦“eloquent”的综合课型

一级目标

I can express.

Checkout time,

Project

二级目标

I can estimate.

聚焦“4E”的写作课型

一级目标

I can create.

Writing

二级目标

I can share.

(表3)

为帮助老师们精准定位课型目标,课题组还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将学校每月的集体备课、主题沙龙、课例展示、E学习工作坊、“YES”团队研修等活动主题化、层次化、系列化,促进学校“4E”课型范式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3)基于关键能力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再对接。

为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更重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培养会思考、善学习、勇探索、乐创新的新时代语言学习者,具体表现为聚焦“4E”的不同课型教学方式,见图4。

 

 

 

 

 

 

 

 

 

(图4

 

就指向“efficient”的语篇课型教学而言,课题组充分发挥学校E学习小组的功能与作用,大胆选用我校平板电脑中的e-books进行教材的补充与拓展处理,尝试采用读前预测、补白想象、读后延伸的任务设置来驱动学科素养的落地,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层层推进中方可得到充分而且有效的激发。

就指向“elastic”的语法课型教学而言,尤其涉及高年级教材中的Grammar time和Fun time板块,经前期的一系列实践,这一课型更需要情境的创设、任务的驱动和思维的提炼。学校将结合校内外名师工作室活动,进行语法课的专题实践与研讨,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中将学以致用落到实处。

就指向“elegant”的语音课型教学而言,受英语学科的课时和内容限制,为拓宽学生的语言学习渠道,我们将尝试把自然拼读、美文赏析、欧美经典歌曲演唱等内容融入到学校每周一次的自课程活动中,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外辅助的探索与尝试,从中真正发现语音教学的美。

就指向“eloquent”的综合课型教学而言,本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我们力图把综合板块教学尝试与学校“南田杯”学科教学月活动相整合,促使教师通过创设主题情境整合板块教学,使原本关联性不是特别强的板块教学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

当然,在实际的综合课型教学中,老师们难免会遇到写作等其它指向性较明确的综合课型,在已有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就写作课型得出以下论证:写作前的体验、写作中的指导和写作后的评价这三要素在写作课型的教学中缺一不可,只有让写作教学真正发生,从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才能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英语学科的素养也才能得以真正体现。

4)基于关键能力确立了课型内容的再补充。

就课型内容而言,我们将始终以“4E”为引领,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合理设计各课型的教学,并依托话题主线有机串联与整合不同课型的板块内容,依次实现各课型目标。另外,我们将特别注重教学资源对课型内容的补充和运用,如将译林社出版的《“跟上兔子”小学英语分级绘本》作为语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将外研社出版的《Uncle Craig’s Phonics》作为语音教学的体验与补充,将教材中的Project单元教学作为综合或写作课型教学的巩固与提升。

根据2019年9月发布的武进区小学英语三、四年级课程方案(试行)稿要求,自本学期起,我校严格按照区统一要求,统一执行以下三、四年级必修的拓展内容,并将其和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多渠道丰富课程资源,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具体如表5、表6所示。

三年级上、下拓展内容(区必修):

武进区小学英语三年级上、下必修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26个字母

音素教学

BonBon ABC

The Odd Pet

《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第二级

Top Cat

《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第一级

Miss! Miss!

Sam’ s Pot

This and That

Bob Bug

Fish and Chips

Dig , Dig , Dig!

Singing Dad

Zak and the Vet

Doctor Duck

(表5)

四年级上、下拓展内容(区必修):

武进区小学英语四年级上、下必修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The Big Match

《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第三级

Queen Anneena’s Feast

《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第四级

The Shopping List

Spike Says

Gran is Cross

The Wrong Kind of Knight

The Trunk and the Skunk

Moan, Moan, Moan!

Splash and Squelch

The Snake and the Drake

The Scrap Rocket

Tadpoles

(表6)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和已有经验,课题组同样为高年段的学生设计了如下必修拓展内容,具体如表7、8所示。

年级上、下拓展内容(校必修):

马杭中心小学英语年级上、下必修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Head and shoulders

经典歌曲、动画

A Day at Camp

《外研社丽声双语经典阅读》第四级

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Just Saving my Money

Toy story

The Mixed-up Morning

Cinderella

Tiger’s birthday

Lion King

The Little Christmas Tree

(表7

年级上、下拓展内容(校必修):

马杭中心小学英语年级上、下必修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If you’re happy

经典歌曲、原声动画

Christmas for Miss Kitty

《外研社丽声双语经典阅读》第

This little pig went to market

New Kid in Town

Mary had a little lamb

Harvest time

A Bug’s life

Good Night, Little Critter!

Sleeping beauty

Play It Safe

(表8

  1. 基于关键能力探索了评价模式的新变革。

    任何活动离开评价机制,就会失去实效和意义。根据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分别制定了不同课型教师和学生的自评、互评表,评价由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业评价等三部分。

    评价主体: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师生共评三种方式相结合。

    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期末进行分项评比、综合评价。

    评价量化表(参考见下表)

    ①学生用表

马杭中心小学小学________课型教学评价表(学生表)

任    务

达成程度(学生自评)

达成程度(教师再评)

Task1: I can ______.

 



Task2: I can ______.

 



Task3: I can ______.

 



总    评

我能拿_______星

能拿_______星

 

②教师用表

马杭中心小学小学________课型教学评价表(教师表)

单元

课型

自我评价

同组教师评价

























自我评价标准:A.Great  B.Good  C.Just so so. D. Not so good.

 

 

  1. 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是一个与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结合的课题,由于研究者都是一线实践的教师,课题主要以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为基本方式。因此,课题的研究深度明显不够,缺乏科学化、数据化实践检验。

    2)由于研究者的水平有限,以及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已有成果的学习研究深度不够,视域不宽,因此,对本课题研究系统性方面的把握扔有欠缺

  3. 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尚未能形成一些有影响的论文、总结、读本等,其理论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4. 深化研究的设想

    今后应面向不同课型展开研究,通过多种形式的课例展示、反思再构等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检验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一方面提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同时努力在课型教学实践中彰显研究的现实意义。

     

    20201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