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基础教学中,数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存在较大的差异,理解能力相对较低,教师要想保证教学学习质量,就必须要借助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对此,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立足点,通过对差异化教学的简单分析,从而就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差异化教学
因为小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弱,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每名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出现差别。为了缩短学生间的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可以有所成就,教师必须要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针对每名学生的学习习惯、理解和学习能力,借助差异化教学,提升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水平。
一、分层差异教学的概念
差异化教学即教师按照每名学生的天赋和学习能力,划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借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课后练习计划,有目的地展开差异化教学,让每名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共同的进步。分层差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分层差异教学并不意味着单纯以成绩作为分层标准,更不意味着歧视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让所有学生感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因此,分层差异教学的针对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学生。
二、数学课堂运用差异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 因材施教,提效减负
对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差异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辅助,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案,布置给学生不同的学习练习,这样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走上学习的正轨。
(二) 分层管理,激发能力
差异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差异化教学能够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实现对学生的分层管理,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自己的学习认知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学习 动力。
三、差异化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构建差异化的教学理念
从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倡导的“以儿童为本”到加德纳提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全面、均衡发展。 这些哲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构建属于自己的差异化教学理论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其无论是从备课,还是上课,从课堂练习到课后评价,在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借助差异化的理念引导学生找寻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对数学教学来讲,只有预先设定好教学目标,才可以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保证整堂课的教学核心不会出现偏差。以差异化理论为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总体要求、各章节具体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存在的个体化差异,从情感、技能和知识等维度,完成教学目标的科学化设定[1]。差异化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师需要根据个体的不同设定相应的目标,且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还需要对教学内容给予充分关注。以小学一年级下册中“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内容为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图形由什么形状构成,借助裁剪和折叠的方式制作出教师要求的图形;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折叠和裁剪拼搭的方式, 制作出要求的图形”。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学从数图形个数展开,而后通过裁剪、折叠、拼搭等方式,层层递进,最终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三)采用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往往都是从教材出发,采用固定的教学标准和考核模式,使得教学与学习工作要想取得突破变得较为困难。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低年级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高中数学课的教学模式,将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成功的感受。以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闯关”环节,“能够将每个角的名称准确说出”为第一关;“通过比较后了解每个角的大小”为第二关;“准确辨认出钝角、锐角、直角”为第三关;“折出最大角度的角”为第四关;“找出生活中的角”为最后一关[2]。而后让学生在闯关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选择不同的闯关难度,逐渐完成各阶段知识点的学习。
(四)选取差异化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出课本知识点,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节课中举手的学生往往不过半数,这就使得课堂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某些学优生而言,他们觉得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而没有挑战性,所以不屑于举手回答;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因为能力差异等因素,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思考速度也较慢,往往来不及举手就被其他学生抢答了,久而久之也就懒得举手了。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合理设问,将问题梯度化,使得学优生有想挑战的难题,学困生有能回答的简单题,从而逐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要做到这些,教师需要熟悉学生的能力水平,熟悉教材的重难点,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设计教学。如在学习有关三角形性质的课程中,教师可将问题分为五个梯度。对于数学能力最弱的学生,为了培养他们举手的习惯,可以提问:“你能为全班朗读下题目吗?”“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本题要求哪个角的度数?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对于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为了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可以提一些基础的知识点问题,例如“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征?”;而对于数学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你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出第三条边长吗?”“你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未知角度吗?”;对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来考查知识的运用情况,例如“你运用了哪个知识点来求出第三条边的长度?”“为了求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度数,你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对于数学能力极强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来调动他们的思维:“为什么三角形的三条边存在这样的关系?”“你有办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吗?”……将问题经过梯度划分之后,每类学生都有了各自适合回答的问题,学困生获得了知识的巩固强化,学优生获得了思维的拓展训练,由此课堂的整体学习效果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五)策划差异化的活动分工
数学家克莱因曾极力倡导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这是因为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结果的学习,也是对大量的过程性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把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过程性知识的获取与拓展。数学活动的类型丰富多彩,对于小学生而言,适合他们的数学活动可以是观察物体、拼搭立体图形、动手验证规律,又或是进行一次有关数学知识的演讲。这些活动有的只需要一人完成,有的则需要多人分工合作完成。对于那些需要多人分工合作完成的任务,在最初的小组人员安排上,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来进行精确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的学生沉稳,有的学生鲁莽,有的学生开朗,有的学生害羞。如果我们硬要一个害羞的学生来进行一场总结汇报,这对于汇报学生和听众来说都将是一次难熬的经历。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并且有效利用学生的性格差异组织恰当的分工,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性格特点,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量身定制擅长的岗位,从而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数学上的成功体验。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可以安排他们进行操作活动;对于善于表达的学生,我们可以安排他们进行总结汇报;对于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可以任命他们做小组长,负责组内的协调工作;对于内向的学生,我们可以安排他们进行资料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报告的撰写等一些幕后工作。这样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大家都有了各自的岗位,学生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在小组活动中都发挥了作用,实现了自我价值,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非常有利。
(六)选用差异化的练习和评价方式
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地完成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工作,从数量和难易程度上保证每名学生在作业练习上的差异。其次,教师要想减轻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负担,可以借助必做题、挑战题、选做题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区间,让学生在这些区间中达到最佳练习效果[3]。此外成功的评价和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还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差异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面对不同阶层的学生时,需要指定不同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对比,让学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突破点,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和学习工作。
(七) 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指导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双方都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家长可以根据教师的建议在家继续给孩子进行强化训练,教师也可以根据家长的反馈制定合理的教育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来因材施教。但现实与设想往往存在着很大的 差异,并不是每一个学生的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百分百地负责。部分家长存在着孩子的教育主要是教师的任务这一错误看法,更有家长以自己工作忙、没文化为借口对孩子不问不顾,这使得家校沟通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家庭差异分别进行合理的指导工作。对于充分支持教师工作的家长,我们只需要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向家长提出适当的建议:强化计算、提高审题能力、养成打草稿跟检查的习惯。对于支持教师工作但执行力较弱的家长,我们在跟家长沟通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给家长提供较为详细的学习材料,例如一些习题和复习资料等,并向家长说明学习材料的使用方法,这样家长才能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做好学生在家学习的监督工作。对于那些很少关注学生情况的家长,首先要向家长渗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观点慢慢转变过来,然后向家长提供一些较为简单的监督方法:检查孩子回家后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询问孩子当天数学学习了哪些知识点,批改孩子的口算习题等。最后,为了避免家长养成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需要控制好将学生留下来进行个别辅导的次数。
四、结束语
结合教学经验,从总体上来看,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差异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自身的元认知阶段发展特点,同时也满足课程设置目标的安排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了解不同学生间存在的学习差异,借助不同的教学策略,科学合理的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差异化教学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层次,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夏军.小学低年级数学差异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 9) : 130 - 131.
[2]范丽娟.探析小学低年级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J].科技视界,2015( 8) : 208.
[3]张珊.略论小学低年级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J].新校园旬刊,2014( 3) : 16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