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果简要说明(限2000字)
(包含简要研究过程、研究发现或结论、主要研究成果等)
(一)研究过程
1. 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了课题组成员学习团队,形成了学习制度。我们成立了YES研修团队,聘请了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孙向阳博士作为导师,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每次活动都由成员介绍学习情况,再由孙博士作点评指导。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哲学概论》,邬昆如主编著,《特色课程8问》,邢至晖、韩立芬著,《教师人文读本》修订本(上下册),张民生、于漪主编,《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潘慧玲主编,《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著。开展了读书心得交流会。
(3)对课题设计方案的再学习、再修改。
本项目设计方案在成稿时,邀请孙向阳博士对课题设计进行了指导,在孙博士指导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修改。主要是对各个部分如何更加合理的表述进行了完善,重点是核心概念、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研究内容等方面。
(4)举行了课题开题论证。
我们在2018年10月,举行了课题的开题论证,我们邀请了孙向阳博士、蒋华校长、沈斐主任、尹丽萍主任,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由白舜华老师对课题设计进行了解读。孙向阳博士对课题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评议,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2. 主要研究工作
(1)学校成立了“YES研究小组”和“e学习工作坊”,以此为抓手抓好本课题研究。
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梳理,成立了“YES研究小组”和“e学习工作坊”,成员均由课题组成员担任。学习小组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分享、论文写作培训、论文写作评比、课堂观摩研讨等活动,通过各项活动,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2)举行了多次课题研讨活动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开展了各类研讨活动,每次活动,我们都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讨。
①校本教研,在研讨中反思
我们每学期制订课题活动计划,每月举行一次集团内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有计划地梳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的策略。
②教学比武,在竞赛中提升
我们每学期中,都会安排一次“南田杯”教学活动比赛,通过比赛,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③区级教研,在历练中成长
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多次区级教研活动。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全程录像,采用了微格教研的方式,梳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策略,力求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数学学科的美感。
(3)成立名师工作室,抱团发展,拔节成长,让每位老师主动参与研究。
2020年9月,以白舜华为领衔人的数学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课题组中3青年教师成为工作室的成员。每月在学习的基础上,围绕课题中的某一个问题展开研讨活动,通过课堂观摩、课后研讨、学习分享等活动,跟进课题的研究。
(二) 主要研究成果
1. 梳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手段,我们发现当前的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一定的人文氛围。虽然相当一部分教师关注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观念逐步强化;对“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理念和操作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真正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深怕学生思维走出自己设定的圈子,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地进行发挥。对学生如何自主开展学习,怎样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中缺乏相应和有效的指导。课堂上主动学习、表现积极的还只是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是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不愿动手、动脑,仅满足于听教师的课堂讲解。
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置的问题。
(2)教学方式的选择的问题。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问题
(4)教学艺术上的问题。
2. 人文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变革的研究。
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教师应把每个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我们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以“渔”。
3. 促进人文课堂形成的数学人文内容的挖掘研究
数学课堂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人文课堂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促进人文课堂的达成,必须挖掘与梳理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人文内涵,充分体现学习内容的人文性价值。
数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累积性科学,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常见的数学历史有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历史典故、数学历史人物、数学历史难题等。我们组织教师分年段,以备课组为单位,利用平时的备课组活动,梳理教学内容,发掘教材中具有人文内涵的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将一段段“数学故事”、“数学家秩事”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类意志和智慧的光辉,使数学课堂极富“人性化”的色彩,使学生在感动、开心之时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使学习内容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课堂上,数学史的渗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现:
①演讲比赛的形式
②讲故事的形式
③做练习的形式
④出数学小报的形式
4.数学人文课堂的构建策略与途径的研究。
(1)树立人文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核心理念。要让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现实,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灵、情绪、智慧与体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道德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构建数学人文课堂,必须发挥教师的“人格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人格主体”的意识和“科学思维”品质。
(2)构建人文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课堂人文环境的构建,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
(3)开发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必须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弹性、差异的学习内容。人文资源中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是不可机械分割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地有效地。动态生成的过程,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来不断生成即时性的、不可重复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的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营造自由和开放的空间,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创新教学方式,必须设计“发展性”教学目标;建立“人文性”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美感,健全坚毅自信的人格。
(5)实施人文评价。
人文性的课堂评价是一种新的课堂评价理念,它注重两方面的评价:一是信任评价;二是价值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有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数学课堂中的评价,不再只是为了选拔和甄别,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励、反馈与调整。
(三)实践成效分析
1. 初步形成了“课前适度自学-课中深度研究-课后广度拓展”的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课型,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
(1) 新课的教学模式:
(2)讲评课的教学模式
(3)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2.教师在研究中逐步提升专业素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始终保持可喜的进步势头,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基的教学观。引领教师进一步基于学生实际,着眼学生发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我校数学教研组在荣获“武进区优秀教研组”称号。王雪波老师在武进区青年教师课堂展示活动执教的展示课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卜祥琴老师在武进区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多名教师在武进区级评优活动中获奖。徐超、李方园、虞丽华、姜如一老师在武进区中一协作片信息化教学研讨中,执教的观摩课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全体数学教师在研究中逐步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了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活动中,有多篇论文获区级以上一、二、三等奖。
3.在研究中,学生乐观自信,勇获佳绩。
在我们构建的“人文”课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本课题研究期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成绩斐然。我校国际数棋队连续九年获常州市团体一等奖。在“小学生数学报杯小小数学家”优秀小论文评选中,多位学生的论文获得特等奖、一、二、三等奖。
四、鉴定情况(本页格式不得变动,不得换页)
鉴 定 组 成 员
姓 名
工作单位
工作职务
技术职称
签 名
鉴 定 意 见
鉴定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区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盖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