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文献学习与反思: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运用 (尹丽萍,2021.9)
发布时间:2021-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尹丽萍

课题名称

指向关键能力的小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记录人

尹丽萍

学习时间

2021.9

标题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运用

  主要

 

内容

读写教学通常以阅读为基础,要求学生能仿照文本的话题、结构、语言、思想等方面的内容重构文本。读写教学着眼于训练运用性阅读策略,借鉴和迁移语言知识,发展思维, 增强文化意识,提高写作技能。笔者认为,应该把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于读写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有效支架,创造写作契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李玉苑,2011),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Vygotsky(1978)提出了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发展水平,指已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此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指儿童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尚不能独立,但在成人和其他学习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原有能力之间的差异,而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则称为支架(康艳,2011)。根据以上理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适时的帮助、指导和必要的信息渠道,随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减少帮助,发展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阶段

基于鲁子问、康淑敏(2008)、嵇敏(20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归纳为前后六个阶段。

1)确定最近发展区。这是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的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背景知识、思维水平、兴趣爱好,以确定其最近发展区。

2)选择学习任务。选择的学习任务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为达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提供空间。任务要嵌在有意义的情景中,使学生明确任务的性质和目标指向。

3)提供支架。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内容和知识,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旨,帮助学生建立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是帮助学生发展的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文化为一体的支架。

4)进入情景。基于所建立的概念框架,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

5)合作探究。学生的任务学习和与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驱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通过示范、干预、提示等手段,帮助学生积极地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6)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不仅应针对课堂学习任务的有效性,还应该追踪评价学生课后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 

 

心得体会

  读写教学通常以阅读为基础,要求学生能仿照文本的话题、结构、语言、思想等方面的内容重构文本。读写教学着眼于训练运用性阅读策略,借鉴和迁移语言知识,发展思维, 增强文化意识,提高写作技能。笔者认为,应该把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于读写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有效支架,创造写作契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