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品格提升的“学-养”式德育范式研究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为目标,以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教育生态为取向,在聚焦现实、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着力于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着力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体提升,探索学生内心喜欢、知行合一、坚守不变的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范式。我校提出“基于儿童品格提升的‘学-养’式德育范式研究”。
一、“学-养”内涵解读:
“学”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作名词解释,指学问、知识,指向孩子的学习内容。就好比种子,什 么样的种子长出什么样的苗;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可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另一层意思作动词解释,指学习、教学,即学习、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而言,我们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拼搏进取精神以及智慧等在学习中优雅的彰显出来;对教师而言,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教学,就好比农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播种,它不仅直接影响生成,而且会对教育对象的情绪、心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效果。“学什么、如何学”因时代、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对教学双方意义重大,研究价值极大。
“养”对应于学也有两层含义,一作名词解释,指素养、能力,指孩子要形成什么样的素养、能力,就好比种子与果实的对应关系,是施教者的目的和希望;另一作动词解释,指涵养、养成,是从“种子”到“果实”的成长过程。“知识”能否成为“素养”,就如同“种子”能否成为“果实”,培植、管理的得好才有丰收的可能,素养的形成同样需要历练和涵养,能力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同时生成。我们把智慧的涵养、历练谓之“养”,对接于“学”,即“学-养”式。
二、“学-养”课程概述: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奠基教育。阳山实小秉持“儿童立场、适切课程、精品服务”的理念,于 2013年 9 月独立分设之后,开始思考六年的小学教育到底要教育出一个什么样的小学生。2014 年 11 月,在国家基础教育高研班首席教授、江南大学吴格明老师的指导下,苏州市阳山实小《学生素质发展纲要》、《教师专业发展纲要》等四份纲领性文件应运而生,对应于学生素质发展的各项指标,阳山实小“学-养”课程的八个板块先后落地:以“三稿”为抓手的 “国家标准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从体系、内容、兴趣、习惯等方面完善了学习系统,进行了专题拓展;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目标的“兴趣发展课程”融合了原有的非考试学科。2015 年,我校的主攻课题“基于儿童成长的“学-养”式学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被江苏省教科院重点立项,至此,我校课改终于进入合法化轨道。2017 的阳山实小,已经立足在打造“品
质教育”的起点上,对学生进行品格提升教育是打造品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学-养”德育范式研究:
282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九)
(一)关于“学”研究:
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要统筹课堂教学、资源环境、系统保障等各个环节,在新的德育范式中,我们将努力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五个学会”:
学会学习——关键词:成长、热爱、能力
学习是学生成长的基本方式。只有接受人类创造的知识文化,获得与人类社会对话的基本文化语境,才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人。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学习兴趣和追求真理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成为学习的不竭动力。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并在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因此,各学科、各位教师的教学都应当注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会美德——关键词:素养、快乐、信念 品德是比才干更重要的素养,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第一要素。“德”为五育之首。一个人的才干有高低,但只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都可以从容地生活,在尽社会责任的同时享受自己生命的快乐。我们将“学会美德”放在“学会学习”之后,是因为“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智商,同样在于情商。品德的修养同样需要通过学习。品德的养成是缓慢的、有弹性的过程。信仰和价值观念不是靠灌输可以确立的,需要每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和反思逐步提高和完善。
学会生活:------关键词:健康、品位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追求健康与品位,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教育的本分,甚至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健康是生活的根本。强健的体魄是高质量生命的基本特征。体育是五育之一。引导学生学会健体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体育精神教育不仅要贯穿体育各项活动,而且应当贯穿学校的全部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才是完整的健康。
学会合作——关键词:和睦、合作善于合作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现代公民情商的重要内涵。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班集体建设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形式。要努力增强班集体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让班集体成为一个和睦的家庭,让班级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学会表达:----关键词:联系、语言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每个人都要以一定的方式与社会、与其他人相联系,以昭示其社会存在。职业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语言表达是更积极的社会存在方式。只有表达,才能鲜明地昭示人的社会存在,才能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每一社会个体的富有个性的表达,也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和使命提醒我们,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识和表达能力。这样,未来的社会文化才有希望是热情洋溢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也才能是和谐的,每个人才有充分的尊严和幸福感。
(二)关于“养”的研究:
我们知道任何知识都不可能自己转化为能力、素养,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这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性过程,就是“养”,我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班集体建设:我校构想的班集体建设分为 3 个部分:班级常规、团队打造、班级文化;
①班级常规:指班级一日常规,根据班级发展目标、学校常规要求制定,分基础常规和导向性常规两部分,基础性常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知道每件事都有一个标准,以良好习惯养成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②团队打造:不是一群学生到一起就形成一个班级,我们追求的班级是一个有发展目标、团结奋进的集体,班级成员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并为这个集体的竞争力不懈努力。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培养每个孩子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拼搏精神和担当品格,为孩子将来成长为受欢迎的社会人创建成长平台,建立历练的机制、保障。
③班级文化:我们非常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从班级外墙、内饰到班级精神,我们的班主任费尽心思,每个班级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彰显管理的智慧。
(2)“学-养”结合模式:围绕学校课程,我们每月给学生下发张品格修炼任务单,乘热打铁,及时修炼,并通过班级常规、学校常规巩固学习成果,完成素养修炼。通过案例学习我们让学生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有多重要,我们今天那些行为属于积极,比如: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主动完成作业、主动解决问题等等分类列举,然后在班级常规中体现,随年龄上升要求不同,本研究将解决六年小学“养”的体系构建、“养”的方法、策略、路径等。
(3)德育主题系列:我校每个月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感恩系列从感恩食堂阿姨、清洁工阿姨、老师等展开;安全系列从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展开;还有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等系列,对应于这些主题会有相关的节日活动。本项目研究将重新梳理这些主题,使之形成主题系列,对应核心素养,在形式、内容、时间、资源等进行统整,使之能够跟课程对接,让学生更容易参与,收获
更多、更真实。
(4)德育体制变革:我校围绕核心素养,构建了“学-养”课程的八个板块,课程创新必带来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我们将非考试学科与校本课程归入德育条线,实际上是给学和养之间的转化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给知识向素养的转变找到了更多通道,由此带来的德育管理将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核心素养、品格提升应来自学校的不同领域,以课程引领,在活动中历练,在管理中规范,在历练中生成。
(5)评价机制变革:多元评优机制,催化学生“素养”不断完善。2017 年始,我校在原有每月“校园之星”和每学期“三好生”评定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将每月之星评比与三好生评比相结合。我们还将评优与每月的养成教育主题相结合,如 12 月为感恩月,那么当月则增设“感恩之星”。用学生评优作为催化剂,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养。
(6)服务品质提升: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儿童立场、适切课程、精品服务”,我们希望老师们的服务要让学生有获得感,而不是排斥,学生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不缺少快乐的情感体验、身心历练;希望老师们投入热情,展示自己的亲和力,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被关注。
“学”与“养”相辅相成,在“学”的道路上我们昂首阔步,在“养”的摸索中我们砥砺前行,很多做法尚在实验阶段不够成熟,但我们一定会坚持,我们将在改革奋进中不忘初心:为未来竞争力助力,为人生幸福奠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