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纷纷提出疑问:我们为什么需要智慧课堂?这主要是因为现在课堂教学形态存在客观的局限性。
1.现行的环境下教师的备课缺乏精到的学情分析。有调查表明,很多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和了解学情。因此教师只能靠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模糊印象和感觉,基于经验来主观地、大致地判断,进行教学预设。这样的教学受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很大,比如老师的经验丰富、学识深浅、用时多寡,甚至情绪高低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介入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学情数据清晰可查、过程数据日积月累,这给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以及清晰理性的判断,而不再像过去一样靠经验、靠感觉。
2.传统课堂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反馈是粗略且滞后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一般需要通过提问、测试、考试等方法,效率十分低下。因此,使用信息技术介入课堂,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下,所有的学习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在智慧课堂环境下,通过“数位板+电子屏”的技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当堂上传做题答案,老师通过可以清楚全面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作答情况,并且可以对一些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点评。
3.传统手段下的教学难于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及时有效沟通。
我们的“学困生”和“学困”是如何产生的?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发出“求救信号”之后,得不到及时回应。大多数同学放学后各自回家,当他们在课外做作业遇到问题时,与老师、同学没有相互沟通交流的手段,学生不方便随时向教师请教,学生之间也缺少协作互助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得学生问题的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从而造成学习困难,逐步丧失信心,最终放弃。这是我们传统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下,由于网络的无处不在,正如智能手机可以让我们每个人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进行无障碍沟通一样,智慧课堂打破了时空限制,能够让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泛在沟通”,极大了解决课内外协作学习的问题。
也正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信息技术的介入,智慧课堂也正因此应运而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