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烨

一、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方面存在问题分析

在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不能有效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特质性和学生普适能力的统一。学生普适能力是一种学习各门课程所具备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是单一课程教学特质,往往忽略普适能力方面的训练。学生缺少系统意识,缺乏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以被动学习为主。现有教学模式没有提供一种学习能力提升的途径。不能激发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知识处理与加工,实现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成效甚微。尤其是在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兼顾每一位学生。

4.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也取得了学生的响应,但是这些方式方法仍然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问题。

5.认识上存在误区。不能有效认识学习是个体行为还是集体行为。虽然学习是个人的事情,但团队学习行为更重要。教师能够认识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却不能有效地利用环境效应刺激个体学习行为。不能通过环境效应来影响学生的学 习行为,完成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6.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学生需求。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带来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但是多数情况下,教师还不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基于信息技术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当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多见于学习平台的构建,解决网络化的远程教育。吴飞燕探讨了WebQuest网络学习平台在满足学生自适应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夏新杰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研究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内容自适应机制。褚志涛分析了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王聪、王栋探讨基于Web 技术的大学英语自适应学习系统,认为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姜强等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和系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建立双向适应交互,即用户主动选择资源的适应性交互和系统主动推送资源的自适应交互。从上述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解决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定制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决于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这样的自主学习效率才能有所体现。

三、自适应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途径框架与典型任务

(一)自适应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途径框架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适应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考虑环境效应,通过集体行为来影响个体行为,完成学生个体行为对集体环境的自适应过程。自适应过程的载体——典型任务可建立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适应和自我提升过程的良性循环,完成学习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二)自适应学生学习能力载体—典型任务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有效的载体提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途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留一定的作业,但这些作业一般都是基于具体某一专业课程中章节内容,学生完成作业仅仅需要看懂书本,不需要太多交叉的知识。完成作业的过程也不能锻炼学生的多种普适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普适能力,需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任务完成的可交付成果来让学生完成典型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这些普适能力。

1.普适能力提炼

本文认为,学生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应该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普适学习能力:

1)团队分工协作能力

团队分工协作是未来职场中的基本模式,团队分工协作要求个体具备执行力和团队意识。

2)常用软件使用能力信息化时代,工作学习中处于网络环境中。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熟练一定数量的软件。如 SPSS、WORD、EXCEL、PPT、CAMTASIA STUDIO、NOTEEXPRESS 等。

3)信息检索加工能力

专业相关视频、文献资料信息的搜集和加工能力,这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4)良好的语言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发言、主题内容讲授、主题内容微课、主题内容文献综述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2.典型任务设定

典型工作任务的设定经普适能力进行合理的转化而成。

以微课录制这一典型任务为例,对典型任务作一简单介绍,任 务中要求使用 CAMTASIA STUDIO 软件。典型任务分解为视频录制、微课讲解、PPT 制作、剪辑合成。值得注意的是,典型任务必须具备可执行性,同时可交付成果必须具备可度量性。

也就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必须就交付成果进行度量,自己即可知道任务是否完成。

基于信息技术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提升模式实施与提升途径。

(一)模式实施

由图1,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培养过程实施步骤:

1.班级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 4 人及以下构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团队。

2.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发布典型任务。典型任务的发布通过学生班级QQ群或其他校园信息平台。(典型任务包括:典型任务发布包括以下内容:典型任务描述、典型任务可交付成果、完成典型任务所需软件与信息、典型任 务分解。)

3.学生解读典型任务,按照典型任务要求完成可交付成果,进行人员分工,协作完成典型任务。

4.课堂上展示可交付成果,团队代表根据可交付成果要求进行自评,其他团队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5.根据可交付成果完成情况,重新设定典型任务要求,提升可交付成果。

6.异常状态处理。典型任务的发布需具有可解读性,可执行性;可交付成果必须具备可度量性。若出现不按照要求完成典型任务,则予以惩罚,虽然异常情况属于团队行为,但是惩罚必须是涉及全部团队。显然,在这种环境下,不能完成典型任务的团队占少数。全面的惩罚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来制约团队行为。

(二)能力提升途径

典型任务的循环体现的是管理的循环。学生能力提升方案—典型任务—执行—可交付成果评价。从可交付成果角度,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采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本框架中既有文献中所提及的人类自适应学习的心理机制,在自适应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发现新的方法和 程序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知识,既包括陈述性知识,也包括过程性知识。同时,也有对于环境的适应—负强化—所有团队的惩罚;对于交付成果评价好的团队的奖励—正强化。

无强化和自适应学习的情况下,理论课程作业无需学生花费时间进行解读,完成上也无需结合其他课程,在完成的过程中没有普适能力方面的训练,同时,由于本身执行力的欠缺,作业完成的可交付成果距离目标之间的差异较大。只有少数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

在有强化和自适应学习的情况下,首先,学生要解读任务要求,将典型任务分工给团队成员;其次,按照典型任务可交付成果要求,去完成相应的分工;再次,不同典型任务,团队成员分工轮换;最后,团队成员对照可交付成果,可以自我评估完成情况。

显然,从团队典型任务完成情况看,管理成熟度体现在,团队间完成的可交付成果与典型任务目标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小。该环节需要通过三个角度的评价:团队自评,其他团队评价,教师评价。可交付成果的比较评价过程,就是团队(学生)间相互学习。交付成果的可度量性将成果与目标之间的偏差缩小。对于完成情况好的团队(学生)可以实施正强化—主要活动完成者和团队奖励的办法。对于异常情况,实施负强化——应用环境效应,惩罚处于环境中的所有团队。应用环境效应的目的在于避免出现教师与学生的直接对立,利用团队间的压力去刺激交付成果完成不好的团队(学生),做出顺应大环境的行为。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信息技术下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具体而言,能够有效体现理论教学模块对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和结果;利用环境效应来刺激团队行为,引导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行为;利用团队分工协作,完成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有效工作任务安排,多渠道多时段的沟通,解决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未来研究与实践中,可以结合课程群,拓展典型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