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开展自适应教学?
发布时间:2022-03-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烨

我理解的自适应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面向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除了注重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与反思:

1. 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问题。游戏化的情境固然有趣,但游戏之后学生很难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而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该知识点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对类似问题的适应性。例如:在讲授《用声音控制小猫动作》一课时,创设“噪音监测器”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感器的作用,启发学生对在生活中合理控制声音的思考。

2. 分层提问,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自适应学习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整班授课的过程中,如何适应不同的学生呢?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则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测试自己的学习水平,明确学习需要。以《吃豆精灵》一课为例,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1)基础:实现一颗豆子随机下落并被吃豆人吃掉的效果;(2)中等:在(1)的基础上改变豆子的下落速度与数量;(3)困难:探究增加数量的简便方法。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层层探究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 运用信息化手段,适应现代化学习。不管是查阅资料还是线上学习,学生都是在运用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更要教给学生使用技术的方法,提供更多实践的空间。另外,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APP或者智能设备等恰当地运用到课堂中,也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现代化学习的适应性。

4. 立足社团,个性化提升。自适应学习强调个性化发展,在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的现状下,社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另一阵地,这就相当于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去挑战更高层次的问题,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