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87%,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提高到80%,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数量从8台增长到12台。MOOC、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微课教学等这些在大数据背景下新兴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学习,也不同于传统开放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对课程概念在云教育和云计算条件下的重构,是对传统课程的全面变革。学习者和教学者利用网络学习工具将专业领域中最新的知识自由地整合为课程内容,同时把课程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课程学习中权威的消失,学习者利用社交媒体与同伴和教学者自由地展开互动与交流,学习者负责媒体语境下的自身知识建构,达到真正的学术和言论自由。
(一)广泛应用的新型授课方式——对集体智慧的激发
首先,MOOC在最广泛的范畴内颠覆了传统课程,它通过云平台,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环节融为一体。MOOC的课程结构比较完整,包括课程目标、协调人、主题、时间安排、任务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使用多种工具参与个性化学习。MOOC强调生成性课程,课程初始仅提供少量预先准备好的学习材料,而学习者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某一领域问题的研究,通过思考和交流进行思维创新、生成知识。
其次,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借助微型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己利用网络提前学习新课程,辅以在线学习、在线检测、网上社区研讨来帮助其发现学习问题;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惑,进行概念深化,合作性探究式的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求,并且,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时间。
再次,混合学习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但其更深层次上是优化选择和组合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以有利于学习者开展学习;同时,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最后,微课教学成为新常态教学组织形式。微课教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内容的碎片化,但是每个微课视频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知识点。第二,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微课教学形式有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每个知识模块的重组,构建新的课程。
(二)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方式的调整——注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推动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相关环节的重新审视。他者性的教学交往重视差异性的存在、强调教学交往的平等性,以此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第一,教学目标由知识的掌握到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向学生灌输大量事实,要求学生将他们反刍出来,这种教学法对教育毫无帮助;儿童必须学会主宰自己的思想,必须学会以批判精神立身于世界。传统教育方式的核心弊病,就是鼓励学生的被动性。学校被看做听课和吸收之地,重视听讲甚于重视分析、考察和积极地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儿童拿起书本,却毫无求知欲望,毫无警醒之心,毫无置疑态度,这会造成一种可悲的普遍结果:这种对书本的可怜依赖削弱和损坏了思考和探寻的活力。这种顺从的态度不仅对于个人成长不利,更是对社会创新与进步的阻碍。随着新兴教育方式逐渐应用,教学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以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比简单的知识的获取更重要。
第二,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习者的需求。培养年轻人主动精神的最佳方式,就是让教室成为与外部世界相连的真实空间,其中对现实问题的辩论,也提倡掌握真正实用的技能。“在好的学校里,学生们以互相尊重又互相批评的方式一起活动,一起解决问题,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大数据时代,由于学习的资料和学习工具可以根据学习个人的需求进行选择,从而更加贴合每个人的需求和偏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更为精确化的反馈,以调整合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学已不再被视为是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或是单纯的以学生为中心、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教学应看做是为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一个学习、改进、发展的场所。教学内容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实时性,随着探讨的深入师生共同在发展着教学材料本身。
第三,教学方法由传授知识到师生共同学习。由于我国重学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教育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教师的“一言堂”,加上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在今天,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孩子,还是唯老师是从。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不仅是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道德责任要求也要做出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获取信息各种途径方便的情况下,教师的职业定位应该更倾向于解惑。鼓励学生置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置疑,引导学生自己着手查资料,进行讨论,解答疑惑。重要的不是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师教给了学生如何展开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方面,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高尖端人才。
第四,教学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以往的评价在于测评教学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教育部门的要求而强调标准化考试的应用。标准化考试虽然可以快捷地评价学生一般知识的掌握度,但是无法衡量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课堂互动中更细致的定性评估和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才能更加准确的评价学生到底掌握多少社会竞争所需的技能。追求经济增长的社会文化非常热衷于标准化考试,而无法用这种考试做出评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会遭到冷遇。只要追求个人和国家的财富是学校课程的焦点,那些“苏格拉底式的能力”就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