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自适应学习下培养计算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烨

摘要计算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包含算法思维、评估、分解、抽象、概括五大核心要素,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与时俱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将学习从被动式接受转变为“自适应学习”。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研究自适应学习,分析计算思维,提出将自适应学习融入到计算思维的培养中,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自适应学习;计算思维;Scratch编程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思维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把计算思维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鼓励“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计算思维是一种自适应的思维方式,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Scratch教学是培养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在分析自适应学习与计算思维间联系的基础上,Scratch编程教学为例,研究自适应学习下培养计算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计算思维自适应学习的概念解读

1. 计算思维的内涵

2006年,周以真教授提出并定义“计算思维”的概念以来,关于计算思维的研究不断深入。2013年,南安普顿大学辛西娅·塞尔比博士和约翰·伍拉德博士提出计算思维包括算法思维、评估、分解、抽象、概括五大核心要素。计算思维类似于计算机编程的过程,但并不是要求我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它是一种面向的、适用于问题解决的、灵活的综合思维方式,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时时处处都能运用的基本技能。

2. 自适应学习的内涵

对于自适应学习,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各有侧重,有的关注技术,有的关注策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指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将成为教育技术的新范式,这种自适应学习必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适应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适应学生的,学生适应的教学方式,它基于海量的资源,关注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个性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源,制订学习计划,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适应学习下培养计算思维的价值体现

在传统Scratch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几种现象:1)重知识技能轻思维内化。教师按照教学要求演示编写脚本后,学生缺乏科学的思考过程而只顾死记硬背或者照搬照抄完成任务,一旦脱离教师就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2)重整体水平轻个性发展。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统一目标、方式的教学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提高,能力弱的学生得不到巩固,从而造成学习主动性下滑,效率低下。

计算思维面向学生的思维培养,通过抽象、分解,提出具体问题并细化成有层次的多个小问题,再运用算法思维进行分析,概括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得到的反馈都是面向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切的资源,个性化地探究适应自身需要的学习策略,并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优化,内化方法,将学习从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式适应。

 

三、自适应学习下培养计算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模式设计:自适应学习下计算思维培养模式

Scratch是一款图形化编程软件,学生能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拖拽组合控件来设计程序,创作出互动故事、实用工具和趣味游戏等精彩的作品。从计算思维的五大要素来看,Scratch作品创作的过程是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笔者以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为例,结合自适应学习的特点,构建自适应学习下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

1. 教师准备

自适应学习视角下,教师首先要进行学习者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要求详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风格与已有知识水平;学习内容分析则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关注知识单元之间、知识单元与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结构化地呈现知识。基于此再进行教学设计,采取适应学生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选择地开展自主探究。

2.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围绕抽象、分解、算法思维、概括、评估这五大要素展开。

1)创设情境,表征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或者学习经验的情境,情境中包含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抽象地表征问题。

2)案例分析,分解问题。在明确问题后,教师要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成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并根据每个小问题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算法设计,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呈现学习素材与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设计算法,编写脚本,在不断试错中优化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之前分解好的学习任务。

4)概括总结,掌握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规律,概括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适应相关问题的处理,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5)优化创新,评价提升。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新旧知识,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制作个性化的作品,并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分享经验,共同提升。

3.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有选择地利用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遇到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相互交流中优化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形成适应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并进行灵活运用,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实践研究:自适应学习下计算思维培养途径

真实性情境,抽象表征问题。游戏化的情境固然有趣,但游戏之后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而现实情境往往是复杂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抽象思维,从真实情境中抓住关键问题,提高学生对类似问题的适应性。例如:在讲授《用声音控制小猫动作》一课时,创设“噪音监测器”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感器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也启发学生对在生活中合理控制声音的思考。

逆向式推理,助力问题分解。在明确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分解问题的方法,根据Scratch作品目标效果进行逆向推理,将大问题分成环环相扣的小问题,让学生更快适应问题解决的过程。例如:在《画正多边形》一课中,学生要绘制复杂但有规律的图形,可以通过逆向推理:复杂图形——基本正多边形——基础线条,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获取问题解决的途径。

思维可视化,提升算法思维。在制作Scratch作品时,利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工具,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将思维显性化。这一过程其实也是促进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主动适应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穿越迷宫》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或合作设计迷宫游戏的规则,再运用流程图梳理规则,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流程图编写个性化的迷宫作品。

与数学整合,促进规律概括。Scratch编程中涉及到一些数学知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寻找数字间的奥秘,发现规律,从而打破学科的界限,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提高问题解决的主动性。例如:《滑杆接球》一课中,坐标值与滑杆值之间的数值转换是难点,教师以数学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规律,理解数字的含义,从而突破难点,学生也能感受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适应利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分层提问题,促进个性发展。自适应学习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整班授课的过程中,如何适应不同的学生呢?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结合不同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学生则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测试自己的学习水平,明确学习需要。以《吃豆精灵》一课为例,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1)基础:实现一颗豆子随机下落并被吃豆人吃掉的效果;2)中等:在(1)的基础上改变豆子的下落速度与数量;(3)困难:探究增加数量的简便方法。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层层探究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巧用资源库,适配学习需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提供适应本节学习内容的微视频、导学单等学习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自主选择,完成学习任务,锻炼学生利用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吃豆精灵》一课,教师可以提供导学单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并针对每个层次的问题提供微视频、小提示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反馈评价,及时调整策略。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过程性评价,教师要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评价,帮助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获取经验。学生不仅要学会评价作品,更要从他人的评价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优化作品制作。

自适应学习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两者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促进个性化成长。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探究更多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科学高效的思维方式适应问题解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