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十大原则”来自李希贵校长。这十条原则,可以说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础。家长不需要先把自己培养成教育专家,只要按照这些原则,遵循背后的教育逻辑,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0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第一条原则: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今天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态,是时间往往安排得很满,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动当中,父母有意无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很多父母,平时工作忙,和孩子在一起有时候忍不住就会启动训导模式,这其实是孩子最烦的。 事实上,只有在父母无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坦露真实的自己。这时候,教育不仅会自然发生,而且效果极其明显。 比如,可以每天和孩子共进早餐、晚餐,和孩子玩一些家庭游戏,或者在睡前进行15分钟的亲子共读。如果平时实在没时间,也可以定期在周末、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园、参观博物馆。 是爱把父母和孩子联系在一起的,陪伴本身就能为彼此带来深刻的满足感。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学的教养方法更重要。 李希贵校长有一句著名的话,“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好了,教育不可能不好。这个规律在家里也一样,陪伴的质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第二条原则: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线。什么是底线?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 当然,孩子每个年龄段需要设置不同的底线。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时候,和孩子商量、确定下一阶段的底线要求,并且充分向孩子说明理由。不见得听孩子的,但是要跟孩子阐述清楚理由。而且,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是,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再过多地对他做纪律方面的要求。 如果除了底线,你还是没完没了地对孩子说“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就会胆小怕事、不敢担当,更别提创新意识。 确定底线同时,还要明确,如果孩子达不到底线,你会对他采取哪些惩戒措施。这里的“惩戒措施”,指的是日常的一些小规矩和小代价。比如“吃不完蔬菜就不能吃肉”,“完不成作业就不能玩玩具”,等等。 确定好这底线,可以把内容写下来甚至打印出来,一式两份,一份贴在孩子的房间,一份贴在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看到的地方。 03 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04 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05 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06 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第六条原则: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对于孩子,做家长的总是批评太多,表扬太少。我们看见孩子身上有什么缺点总忍不住批评,希望他变得更好。 退一步想一想,事实上孩子的行为,好的行为通常情况占85%以上,不好的只是15%左右。当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可以表扬的优点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85%好的行为,我们为什么往往看不见? 所以,父母得培养这样的习惯:随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他的习惯,让他闪闪发光。 那15%不好的行为怎么办?咱们心里得有个数,单纯批评没用,我们应该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请注意,这两个词很重要:反思和定期。 反思,是帮助孩子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改进的方法。比如,上学迟到是因为赖床,赖床是由于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时间,那么按时间睡觉问题就解决了。一起找原因,找改进的方法,这叫反思,而不是批评。 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说,看见就说,而是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当然,李希贵校长反复提醒,反思是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本人。每一次鼓励或者反思,都要谨记对事不对人。 07 转移目光,发现潜能 08 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第八条原则: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孩子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父母要做的,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让他在这方面的发展跟同龄人相比形成明显的优势。有了资源,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热爱生活,进而珍爱生命。 如果希望孩子爱运动,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械,甚至做得彻底一点,把家里的客厅变成乒乓球场地,能让孩子运动,还能吸引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 如果希望孩子爱读书,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也可以和孩子定期一起浏览图书网站,商讨购书计划。父母买,孩子也买,一起来挑。 如果希望孩子不看没营养的动画片,父母可以帮孩子找一些健康的纪录片、高雅的故事片,给孩子提供好一点的观看条件就行了。 10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 ![]() |